冰心为巴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为《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 1943年,冰心在重

文史充点站 2025-08-08 12:22:26

冰心为巴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为《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 1943年,冰心在重庆生活很困难,一家七口人挤在两间小房子里,靠吴文藻微薄的教书收入维持生活。 为了贴补家用,冰心开始给报刊写稿赚钱,但当时很多编辑偏见很深,觉得女作家写不出好文章,稿费也给得很低。 冰心想了个办法,用男性笔名“男士”投稿,她写了一篇《关于女人》,投给了天地出版社,稿费确实比用本名高了不少。 巴金听说这件事后,立即赶到天地出版社,他跟编辑说:“这篇文章是冰心写的,你们应该按她的名气给稿费。” 编辑很意外,没想到巴金会为了朋友的事专门跑一趟,巴金把稿子要回来,转交给开明书店出版,让冰心拿到了更高的稿费。 这件事让冰心很感动,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有朋友这样帮忙实在不容易。 巴金经常帮助生活困难的作家朋友,他在上海有稳定收入,每次去重庆都会给冰心带一些紧缺的药品和日用品,有一次冰心的小女儿生病发烧,当地买不到退烧药,巴金知道后,专门从上海带了一整盒阿司匹林过来。 那个年代交通不便,从上海到重庆要坐很久的船,但巴金觉得朋友有困难,这点路程不算什么,抗战结束后冰心一家搬到北京,巴金留在上海,两人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通信往来。 巴金每次出新书,都会亲自签名寄给冰心,《家》《春》《秋》这些代表作,冰心都有巴金的签名本,冰心也会把自己的新作品寄给巴金,1957年她写完《小橘灯》,第一个读者就是巴金。 巴金回信说:“这个故事写得真好,那个小女孩的形象特别生动。”这句话让冰心很高兴,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1960年代,两人的联系有所中断,但一旦有机会,他们还是会互相关心。 1980年,冰心和巴金一起访问日本,两个老人住在同一家酒店,经常在房间里聊天到深夜。 冰心后来说那次聊天让她重新认识了巴金,平时见面时巴金话不多,但聊起文学来特别投入,他们聊莎士比亚,聊雨果,聊中国古典文学,两个人都读过很多书,有很多共同话题,那次访问期间他们还拍了一张合影,冰心很珍惜这张照片,说是和巴金拍得最自然的一张。 1980年代,巴金开始写《随想录》,这部作品很沉重,回顾了他经历的那些痛苦岁月。 冰心认真读了每一篇文章,她特别感动的是巴金怀念妻子萧珊的那几篇,觉得巴金的感情很真挚,冰心写信给巴金说:“你写萧珊的文章让我流泪了,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是这样的。” 巴金收到信后很感动,他回信说:“能得到你的理解,比得到任何奖项都重要。” 两人还经常互相推荐好书,有一次巴金想找一本外国小说,在上海找了很久都买不到,冰心知道后托在香港的朋友帮忙购买,过了一个月书终于寄到了巴金手里。 这种互相关心的小事,在他们的友谊中经常发生,虽然都是些琐碎的事情,但让彼此感到温暖,1990年代,两人都已经是90多岁的老人了,身体不太好,但还是坚持通信。 冰心的字写得越来越慢,有时候一封信要写好几天,但她还是坚持给巴金写信,分享自己的近况,巴金也是如此,即使手抖得厉害,也要亲自给冰心回信,有时候字写得歪歪扭扭,但冰心都能看懂。 1999年,冰心去世了,巴金当时已经95岁,身体很虚弱,但还是写了一篇悼念文章。 2005年,巴金也去世了,两位老朋友的友谊故事,成为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他们的友谊持续了60多年,从抗战时期一直到新世纪,这在文学界确实很少见。 最可贵的是,他们的友谊很纯粹,没有利益交换,没有复杂的人情世故,就是单纯的欣赏和关心,现在很少能看到这样的友谊了,大家都很忙,联系也不像以前那么频繁。 你有没有这样的朋友?时间再长,距离再远,一联系就像从来没有分开过?   信源:巴金文学院新馆在成都落成-巴金-北方网-新闻中心. 北方网

0 阅读:0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