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武警战士独自押送四名不法分子回中队,突然,一个歹徒冲上来死死的抱住了武警战士,并喊道:“快来,打死他……”紧接着,黑暗中响起了枪声……那时的珠海边防线上,夜风冰凉,月色像蒙了一层雾。那个战士名叫梅开春,才18岁,是广东珠海边防总队的新兵。 几天前,他从江西老家寄了封信回来,说抓了几个坏分子,想拍张照片给家里看看。信写得简单,像是报个平安。谁也没想到,这照片成了他最后的遗照。 梅开春出生在江西一个教师家庭,家里不富裕,但从小就想当兵。1991年,17岁的他如愿参军,分到了珠海。 部队里,他像头勤恳的牛:每天早早起床站岗,巡逻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小伙子个子不高,干劲却十足。他训练拼,执勤细,入伍几个月就成了骨干。 战友们都知道,开春不光是为了份工作,他把这份职责刻在心里,日记里写得清楚:守边疆就是守国门。1992年10月,一个深秋的清晨,开春独自巡逻在边防线上。 脚下的碎石子硌脚,河泥湿滑,空气里带着咸腥。他看着远处铁丝网晃动,人影晃动——四个人影鬼鬼祟祟凑过来。开春当即反应,举起枪警告性地开了一枪。 那四人停下,其中一个掏出钱喊了话:“哥们儿,放我们过去,这袋子钱全给你!”开春没犹豫,摇头吼回去:“少来这套,全部跟我回中队!”正是这一刻,歹徒急了。 几个人猛扑上来,一阵混乱里,一个壮汉抱住开春不撒手,扯着嗓子喊那句夺命话。 枪声来得太快,开春胸口一热,倒在了泥地里。天亮后,战友们找到他时,人已经僵硬了,手指还紧紧握着那把枪。 消息传回江西老家,开春父母捧着那封还没捂热的信,眼前一黑。儿子入伍才十个月,活蹦乱跳的小伙,转眼就没了。 家里最难过的是小妹妹梅开蕾,她才13岁,常搂着哥哥那身旧军装发呆。 爸妈没哭天抢地,只说:“娃为国家走的,他是我们的骄傲。”开蕾心里明白,哥哥不是白白牺牲的——那份“忠诚”两字,就这么埋进她心底。 过了六年,开蕾19岁那年,报志愿单子上全填了“解放军”三个字。 爸妈没拦她,知道开蕾这丫头犟,和她哥一个脾气。 她哥当年在珠海牺牲,开蕾就去了哥的单位,分到佛山边防检查站,做机要查控的活儿。查文件、盯数据,听着轻松,责任一点不轻。 小姑娘继承了哥哥的狠劲:天天抢着早到岗,拖到最晚下班。 她不吭声不吱声,活儿却做得利落。别人问她为啥这么拼,她只笑笑:“我哥就这么干的。”开蕾不是光坐办公室,她偷偷跑步练体,说是“哥从前天天练,我不能落后”。 日子久了,队里人都佩服她,开蕾成了骨干,管着重要任务。她瘦瘦小小的身子里,藏着一股死磕的劲头。但命运偏偏爱开狠玩笑,2009年,开蕾查出乳腺癌。 换作别人早垮了,可这姑娘咬牙扛着。她瞒着父母,一个人去医院化疗,第二天照样上班。大伙见她脸色差,问她咋回事,开蕾摆摆手:“没事儿,小感冒。” 另一个战士看不过眼,小声劝她:“队长,请假休息下吧,别硬撑了!”她只回一句:“我哥当年也没退缩过。” 后来,开蕾的病加重了,身子瘦得脱了形。2015年,部队送她住院,爸妈从老家赶来时,她只剩一口气了。开蕾眼神还很亮,轻轻说了最后愿望:埋到哥哥旁边去。 那年秋天,珠海那片边防线下,兄妹俩墓碑立在一处,面朝着他们守过的山河。爸妈每年都从江西来,带点炒腊肉和甜米糕——孩子们最爱吃的,坐墓前唠唠家常。老头老太太没哭嚎,平静得很:“娃们选的路,他们不后悔。” 今天的边防线上,不再是单纯人盯人,摄像头、红外线、智能系统一应俱全。 可你走到一个角落里,还会看到个老岗亭,叫“梅开春哨”。旁边有块牌子,锈迹斑斑的,刻着名字。每逢节假,总有人放束野花在那儿。 他们不为别的,就为记住一件事:英雄不在名字响亮,而在平凡日子里的不退一步。兄妹俩的故事让人忍不住问:他们到底为了什么? 一个18岁小伙,用十个月生命诠释忠诚;一个姑娘用十七年青春坚持选择,直到癌症带走她,37岁的梅开蕾就这么默默走了。 没惊天动地,没轰轰烈烈,就靠着一步一个脚印。另一个问题浮上心头:我们普通人呢?生活里遇到挫折,能不能也守住那份初心? 开春和开蕾留下的不是什么勋章,是面镜子——不是照妖镜,是给所有人的提醒:坚守两个字,重如泰山。 信息来源: 《忠诚的边疆卫士:记梅开春同志事迹》 《感动中国》专题报道 解放军报:《梅开春、梅开蕾:一门两忠烈的边防故事》
1992年,一武警战士独自押送四名不法分子回中队,突然,一个歹徒冲上来死死的抱住
航天科技追梦人
2025-08-08 12:48: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