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春,国民党少将叶蓬求见陈诚,陈诚看了名片后,随手扔到纸篓,对副官说:“这样的人,今后大门都不要让进。”叶蓬气得大骂“同是保定军校八期的老同学,你也太绝情了吧。”几年后,陈诚不顾何应钦反对,非要枪毙叶蓬…… 叶蓬的早期经历并非没有闪光点。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期,他担任武汉警备司令期间,曾在武昌大规模修建以模拟日本将领形象为假想敌的射击靶场,以此激励官兵抗战士气。 他的抗日态度在当时甚至引来日本驻汉口总领事馆向湖北省政府提出强烈抗议。 这段经历在叶蓬的履历中颇具讽刺意味。他的早期姿态为他博得了名声,但在复杂的局势选择中,叶蓬开始显露出强烈的投机特质。 他曾在武汉为扩大自己的实力,不顾大局进行危险的政治投机,这种行事方式渐渐成为他后来人生选择的基调。 1937年7月,卢沟桥一声炮响后,无数将士以血肉之躯筑起抗击侵略者的长城。然而在全民浴血的苦难岁月里,叶蓬却把目光投向了对岸。 1939年,汪精卫在南京粉墨登场,成立伪政权。叶蓬敏锐嗅到了"机遇",迅速投入汪的怀抱,被任命为伪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 更令国人愤怒的是,不久之后他便接掌伪陆军部长的要职,从曾经的"抗日"将领变为统率伪军力量协助日军的重要角色。 1945年,抗战胜利的欢呼声在华夏大地回响,曾屈服于侵略者铁蹄下的汉奸们陷入了末日恐慌。叶蓬试图寻找生路。 当时担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的何应钦考虑到叶蓬曾在其麾下效力的旧缘,又念及叶蓬曾在日本投降后短暂协助维持过汉口秩序,似乎曾动过保全叶蓬性命的念头。 甚至在何的干预下,叶蓬案曾被延缓了一段时间。然而历史的审判终究无法逃脱,陈诚在这件事上的态度异常坚决。 陈诚当时作为掌握军队实权的人物,不仅负责接收沦陷区,也在肃奸问题上拥有强大的话语权。他坚持对叶蓬等高层汉奸采取严厉的刑罚立场,强调"对变节者绝不能姑息"的原则。 对陈诚而言,抗战多年积累的巨大威信,也令他更有底气执行自己认为正确的决策。 陈诚的"零容忍"态度背后自有其深层逻辑。在叶蓬已经脱离汪伪寻求回归的情况下,陈诚却选择在1938年将他拒之门外,并非完全源于个人情感。 此时的叶蓬已因早期严重的政治投机而名声不佳,汪伪之路更已在他前方铺开。 1938年的国民政府内部正以极高标准要求忠诚,尤其是高层岗位,容不得任何反复失节之人——一个在如此关头立场摇移、目的不明的人物,其潜在的危险性可想而知。陈诚的拒绝,实则是政治上的一道预警信号。 陈诚始终坚持对变节行为的严惩。当抗战胜利尘埃落定,对于叶蓬这样在伪政权中担任核心职务的关键人物,陈诚深知其性质和产生的恶劣影响。 叶蓬曾直接统率伪军,其行为对正面战场造成的实际伤害远非小汉奸可比。叶蓬案进入最终审讯阶段时,国民政府正面临着复杂艰难的局面:既要惩治战争罪责,又需梳理战后各方的政治角力,还须考虑国内外对中国处理战争罪犯方式的评价。 若对叶蓬这样的高层背叛者从轻发落,无疑将极大损害国民政府的威信与公信力。在这个历史时刻,陈诚强硬坚持枪毙叶蓬的态度,成为抗战后维护国家政治尊严的标志性事件。 叶蓬被枪决前曾请求行刑者免于射击头部,给他保留全尸的尊严。这个曾被历史舞台抛弃的人物,在生命尽头仍试图守护一丝体面。 然而他死后覆棺的旗帜上,"遗臭万年"四个字冷酷地宣示了历史的最终裁决,也向那些在国难之中徘徊的投机者发出了最清晰的警示。
宋美龄到死都不愿见宋庆龄,两人却立下相同遗嘱,内容令人心酸1981年5月中旬,
【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