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外长恼羞成怒,直言:“中方损坏地区稳定、民主和恃强凌弱,新德里不会坐视不管!” 这番话在新德里的新闻发布厅里掷地有声,却在不丹帕罗宗的边境村庄显得格外空洞 —— 当地村民都清楚,是印度巡逻队常年在争议地带搭建临时哨所,而中国工程队修建的跨境桥梁,正让他们的草药能更快运到西藏的市场。 印度口中的 “地区稳定”,总带着对邻国的控制欲。 在尼泊尔,印度曾以切断石油供应相要挟,逼迫对方修改宪法中关于地方边界的条款;在斯里兰卡,印度借着 “债务重组” 的名义,悄然获得了汉班托塔港的运营权,却对当地渔民的生计困境视而不见。 这些操作被包装成 “维护区域秩序”,可当中国与马尔代夫合作建设国际机场时,印度却立刻指责这是 “债务陷阱”,这种双重标准里,藏着对自身霸权的焦虑。 所谓 “民主” 的牌,印度打起来向来得心应手。 它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高调批评他国,却对本国阿萨姆邦的移民问题采取强硬措施;它资助南亚国家的 “民主培训项目”,却在不丹的议会选举中暗中支持亲印政党。 更讽刺的是,印度自己的国防采购合同里,半数以上存在腐败丑闻,却对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正常军事合作指手画脚,仿佛 “民主” 只是用来丈量别人的尺子。 “恃强凌弱” 的指控,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移花接木。 2020 年加勒万河谷的冲突现场,印度士兵违反双方约定越线挑衅的证据,至今存放在中国国防部的档案里;今年年初,印度在藏南地区部署的 “布拉莫斯” 导弹,射程直接覆盖中国边境城镇,而中方在实控线内修建的边防公路,却被印度媒体渲染成 “军事扩张”。 这种逻辑在南亚早已成了常态:印度的军费开支是巴基斯坦的五倍,却天天喊着 “中国威胁”;它在锡金段边境增兵三个旅,却要求中国减少正常的边防巡逻。 中国在地区合作中的动作,从来都摆在明面上。与尼泊尔共建的跨境铁路,让加德满都到拉萨的货运时间从两周缩短到三天;帮助孟加拉国升级的港口设施,使当地的成衣出口成本降低了 17%。 这些项目没有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却总被印度解读为 “影响力扩张”,说到底,是它习惯了把南亚当成自家后院,见不得其他国家平等合作。 新德里的 “不会坐视不管”,本质上是想维持既有的霸权格局。 它害怕不丹通过与中国的边界谈判获得真正的外交自主,担心尼泊尔借助中国的投资摆脱对印度市场的依赖,更焦虑巴基斯坦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增强国力。 可时代早就变了,南亚国家需要的是能带来发展的桥梁和铁路,而不是印度式的控制和说教。
特朗普看透了莫迪,也看透了印度。一边是人口快冲到18亿的“资源危机”,一边是
【8评论】【8点赞】
用户10xxx67
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