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说丘吉尔毁掉了英国?因为大英那时候其实选择很多,就不说投降这种话了,凭大

玉尘飞啊 2025-08-09 13:29:16

为什么总说丘吉尔毁掉了英国?因为大英那时候其实选择很多,就不说投降这种话了,凭大英400年的积累,完全可以慢慢跟德国耗下去的,但丘吉尔急了怕了,选择了以大出血的方式求来了美国人!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0年夏天,那可能是英国历史上最危险的一百天。 西欧大陆已经被德国的装甲部队碾成了废墟,法国投降,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一个接一个倒下,整个欧洲大陆几乎全被纳粹控制。 这个时候,英国站在了最前线,身边没有一个靠谱的盟友,身后是大海,对面是虎视眈眈的希特勒。 新上任的首相丘吉尔,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站了出来。 他上台没几天,就扔下了一句后来被无数次引用的话:“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在登陆点战斗,在田野和街道上战斗……我们绝不投降。” 这话听着提气,可背后全是窟窿。 当时的英国看着还是世界霸主,实际上早被一战掏空了家底。 战争打了一年多,英国的黄金储备只剩战前的三分之一,工厂里的机器缺胳膊少腿,海上的商船被德国潜艇击沉了2600多艘,粮食、药品、钢材全指着这些船从海外运,船一沉,国内的日子就更难了。 德国人可没打算让英国喘口气,1940年7月开始,德国空军对英国本土展开了持续四个月的狂轰滥炸,这就是后来被称为“不列颠空战”的战役。 伦敦的天空天天被飞机遮住,炸弹落下时,整条街的玻璃都被震碎,消防员刚扑灭这边的火,那边又腾起黑烟。 老百姓躲在防空洞里,白天上班,晚上排队领配给券,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可就算这样,丘吉尔还是咬着牙说“不谈判”。 当时内阁里有人偷偷摸摸想找希特勒谈停战,理由也实在——再打下去,英国可能连下一年的粮食都买不起。 但丘吉尔把这些提议全怼了回去:“向纳粹妥协?那还不如被他们直接占领。” 就这么硬扛着,英国撑到了1941年。 可撑下来的代价是啥?英国本土的工业几乎停摆,造飞机的铝不够,就把教堂的铜钟熔了;造炮弹的钢材不够,就把过时的军舰拆了当材料。 更要命的是,英国人发现,光靠自己这点家底,根本打不赢这场仗。 这时候,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 美国这时候还保持着“中立”,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想趁机发战争财。 丘吉尔没办法,只能放下架子去求美国。 1941年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案》,说可以给英国送武器、粮食、石油,但得用英国的海外资产做抵押,战后还得连本带利还。 打个比方,这就跟邻居借米,得把家里的传家宝押给人家——米是吃上了,可传家宝从此不再姓“英”了。 这些物资确实救了英国的命,1941年底德国潜艇在大西洋击沉了英国260万吨商船,可美国送来的船只比被击沉的还多。 但代价也实实在在:到战争结束时,英国欠美国314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几千亿美元),外债规模超过了战前所有海外投资的总额。 更要命的是,英国为了让美国继续帮忙,不得不接受美元成为国际货币,英镑的地位被挤到了后面——这相当于把英国主导了上百年的“全球金融话语权”,拱手交给了美国。 战争结束的时候,英国看似赢了,可家底基本空了。 伦敦街头还飘着炸毁的建筑残骸,农村地区连土豆都得定量供应,配给制一直到1954年才取消。 更要命的是,曾经被英国统治的殖民地们,这时候全开始闹独立。 印度1947年独立,埃及1952年推翻英国扶持的王朝,连最忠心的加拿大,也开始要求更多的自主权。 大英帝国曾经管着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到这时候,只剩下几个小岛和一堆“英联邦”的虚名。 1945年7月,英国大选结果出来,所有人都惊了——刚带领国家打赢二战的丘吉尔,居然输了。 工党领袖艾德礼上台,他在竞选演讲里说:“英国人需要的不是胜利的演讲,是能填饱肚子的面包。”这话听着扎心, 可确实是当时的真实情况。丘吉尔下台那天,站在唐宁街10号的门口,对记者说了句后来被写进历史书的话:“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后来的历史学家们总爱争论,丘吉尔到底是对是错。 有人说他太固执,要是不那么拼命打,英国说不定能少损失点;也有人说,要是当时妥协,欧洲早成了纳粹的天下,哪还有后来的和平? 其实这些问题,丘吉尔自己晚年也想过。 据他的私人秘书回忆,晚年的丘吉尔常常坐在书房里,对着二战时的老照片发呆,偶尔会说:“我打赢了战争,可输掉了帝国的未来。” 现在再看这段历史,其实能品出点更深的味儿。 丘吉尔那代人,面临的是“要么打,要么亡”的绝境。 他们没机会慢慢“耗”,也没资格“等”——德国的坦克不会等你攒够钱再开过来,日本的军舰也不会等你造好新飞机再进攻。 他们做的选择,可能不是“最优解”,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是“必须选的那条路”。

0 阅读:105

猜你喜欢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