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宫廷深处传来一阵惊叹——一个女子能在别人的掌心翩翩起舞,像燕子掠过春水,像风吹落花无声。她的名字,后来成了中国美人的代名词——赵飞燕。然而,舞姿背后,是宠冠后宫的辉煌,也是权力与风波的深渊。她从贫寒走进皇宫,凭轻盈身姿赢得帝王的心,却也卷入了足以颠覆命运的漩涡。 赵飞燕出身寒微,甚至可以说是在社会的最底层。她的父亲是宫廷仓库的杂役,负责看管粮草、衣物等琐碎事务,微薄的薪俸勉强养家。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留下的兄妹分散寄人篱下。飞燕出生时,家境穷到连温饱都难以保障,据说她体质天生轻薄,三日不喂奶也未死,被人视为“命硬”的孩子。 她的命运拐点出现在被送入阳阿公主府那一天。阳阿公主是汉成帝的姐姐,府中养着一批姿色出众、身怀技艺的歌舞女,以备宫廷宴会、赏赐宾客。飞燕在这里开始了系统的舞蹈训练。 公主府的舞艺讲究柔韧与轻盈,日复一日的练功要求极高——踩着细木杆保持平衡,长时间扭腰转身而不歪斜,甚至要在细窄的案几上完成旋转。赵飞燕天赋异禀,骨架纤细,重心稳,动作轻到几乎没有声音。教她舞的师傅常说,她走路时连地上的细灰都不会被惊动。 她的轻盈不仅在步伐,更在气息。练舞时,她可以长时间屏息,肩不抖,腰不晃,看起来像是一阵风推动着她,而不是双脚在地面用力。渐渐地,她的舞姿在府中出类拔萃,被公主视为得意门生。 命运再次推了她一把。汉成帝偶尔微服出宫,曾到阳阿公主府小住。在一次宴饮中,他见到飞燕在乐声中起舞。那一刻,烛光映着她的身影,长袖翻飞,脚尖点地,身体像被无形的丝线牵起,整个人仿佛要随乐声飘走。 成帝的视线紧紧跟随,每一个旋转、每一次俯身,他都没有移开目光。飞燕的身形在灯影间忽隐忽现,像极了一只春日掠过水面的燕子,轻巧又带着灵动的锐意。这场舞,让她从阳阿公主府的舞伎,直接进入了皇帝的记忆。 不久,她被召入宫,封为婕妤。从此,她的名字被赋予了新的象征——“飞燕”,既是舞姿如燕,也暗合她那种轻盈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感。这一入宫,便是她与权力、荣宠、风波交织的一生的开始。 赵飞燕最惊世骇俗的,是“掌上舞”。传说她能站在宫人双手合拢的掌心上起舞,身体几乎不重,步伐轻到像悬空。汉成帝为她特制水晶舞盘,在避风台上铺设,确保舞时不被风扰。宫中流传,她舞到极处时,仿佛人要被风卷走。 她的舞蹈不只是表演,更是一种视觉冲击。腰如柳枝,步似燕掠水面,转身无声,衣袖带风。每一次舞毕,汉成帝的目光都紧随其后,其他妃嫔再难入眼。 在这股宠爱中,她的地位节节攀升。不久,她被立为皇后,取代了许皇后的正位。宫廷之中,飞燕的服饰和舞姿成了模仿的对象,昭阳殿外常有宫人偷学“留仙裙”的轻摆步。 她掌握的不仅是帝王的目光,还有整个后宫的风向。 封后之后,飞燕住进昭阳殿,珠帘玉案,香氛常新。她服用秘制的香肌丸,据说能令皮肤滑腻若雪,但这种药物也让她再难有子嗣。没有孩子,使她必须牢牢抓住汉成帝的宠爱,才能保住皇后的位子。 在宠爱中,她渐渐不再只是舞者,而是后宫权力链的中心。史书暗示,她卷入了几场针对其他妃嫔的争斗,其中不乏让对手失宠甚至被废的手段。有人指责她挑动宫廷是非,也有人说,她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自保。 她的妹妹赵合德入宫后,同样受宠。姐妹并肩,成帝几乎日日与她们同处,朝政渐荒。此情此景,让飞燕的名字开始和“红颜祸水”联系在一起。 外界的议论,她不置一词。她依旧在昭阳殿练舞,依旧穿着轻薄如烟的舞裙,仿佛只活在成帝的眼中。 成帝去世,汉哀帝即位,尊飞燕为皇太后。但宫廷格局早已不同,新权臣和外戚势力交错,昔日的昭阳宠妃不再是绝对中心。很快,她被王莽等人指控,旧事被翻出,失去尊号,迁居北宫。 失势后的飞燕,仍保持着某种仪态,但已经无人为她铺设舞台。昔日的掌上舞,只存在于记忆与传说里。 最终,她在孤寂中自尽,结束了这一生。她的故事被史家定性为“美而无德”,与妹合德并列为红颜祸水的典型。
1703年,68岁的索额图被活活饿死在宗人府。康熙尤不解恨,又下令抄了他家,杀光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