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春天,南京城门大开,旌旗招展,太平军入城,洪秀全的名字第一次让整个清廷胆寒。短短两年,他从广西金田村的起义首领,变成了占据半壁江山的“天王”。可就在这座天京城中,他的性格悄然变了——从带兵冲锋的农民领袖,变成坐在深宫里的专横统治者。这个转变,不只改变了他自己,也改变了太平天国的命运。 洪秀全家境虽不富裕,却依旧寄望于读书出仕。少年洪秀全聪明好学,乡里都说他有望科举及第。可命运一次次关上科举的大门——他在县试、府试中连连落榜。 1837年,第四次落榜后,他重病不起,昏迷中声称看见了天国景象:天父赐剑,驱逐妖魔,封他为“天王”。病愈之后,他的性格变得寡言、庄重,举止有了某种“使命感”。 1843年,他在家乡创立“拜上帝会”,吸引了一批对科举和官府失望的农民、手工业者和贫民。这个宗教组织不仅讲“拜上帝”,更隐含着对现政权的不满。洪秀全在讲道时,开始用“天国”替代世俗王朝,在听众心里种下了反叛的种子。 1843年,洪秀全在科举失意和异梦刺激下,回到家乡重新聚拢旧部。他把那场病中的“天国异象”讲给身边人听,说天父命他驱除妖魔、建立新的王国。起初,听众只是好奇,渐渐地,被他那股笃定的劲头吸引,留下来跟他学“拜上帝歌”。 拜上帝会的教义简单直接:不拜偶像,不信佛道,推翻压迫百姓的政权。这些话在贫苦农民、矿工和小手工业者耳中,像一阵能解渴的风。洪秀全没有闲着,他带人四处传教,布道的同时暗中训练队伍,把信众按十人、百人编组,既方便传教,也方便日后作战。 广西金田一带山高林密,官府鞭长莫及。拜上帝会的势力以这里为中心向四周蔓延,信徒人数成倍增加。洪秀全利用宗教聚会掩护军事集训,教大家列队、操练、分工。他懂得用信仰凝聚人心,用纪律维系队伍。 1850年,广西爆发土客械斗,清廷派兵镇压。拜上帝会趁机吸纳大量逃亡者,实力大增。洪秀全看准时机,决定揭竿而起。1851年1月11日,他在金田村正式起义,起兵两万余人,旗号写着“奉天承运,诛灭妖魔”。起义当天,他自称“天王”,任命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等为东西南北诸王。 这支起义军行动迅速,攻城掠地,沿途分粮济贫,赢得百姓支持。1851年秋,他们在永安设立新政权,号称“太平天国”,并颁布《太平军目》整顿军纪,要求不扰民、不抢掠。 1852年起,太平军北伐长驱直入,攻占湖南、湖北大片土地。一路上,洪秀全几乎不亲临前线,但通过诏书和密令掌握全局。他善用部下,任杨秀清指挥大军,自己则负责制定总体方针。 1853年3月,太平军攻下南京。洪秀全将其改名“天京”,宣布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城中百姓夹道欢迎,街头挂满了写着“天父天兄圣旨”的旗帜。此时的太平天国疆域,已经横跨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六省,人口数千万。 权力的扩张,往往伴随着性格的变化。1856年的“天京事变”成为转折点。杨秀清要求洪秀全加封权力,洪拒不接受,矛盾激化。最终,洪秀全下令杀掉杨秀清及其党羽,随后又清除了异己韦昌辉等人。天国的高层,血流成河。 清除对手后,洪秀全的权力集中到极致。他开始深居简出,不再亲自指挥战事,而是留在天京颁发圣旨、批阅奏章。下属的任何不同意见,他都视为威胁。他封族弟洪仁玕为“干王”,却不给实权,表面信任,实则防备。 在史料的描述中,他行事刻板,走路昂首目正,目不斜视。渐渐地,他变得挑剔多疑,喜怒无常。政令往往因个人喜好而变动,令文武百官不知所措。原本依靠共同信念凝聚的太平天国,变成了天王一人的舞台。 1860年前后,太平军在李秀成等人的带领下曾重创清军,局势一度好转。但洪秀全并未抓住机会,他沉溺于宫廷生活,扩建天王府,收纳大量妾室。天京城内金碧辉煌,而城外的战火与饥荒却不断逼近。 1861年后,清军在湘军的主力围攻下逐渐收紧包围圈。李秀成多次上书,建议突围或调整战略,洪秀全却迟迟不决,甚至以宗教理由解释战事失利。粮食匮乏时,他号召百姓吃“仙粮”(草根、树皮混合物),而宫中依旧保留御膳。 1864年6月1日,天京城粮尽力竭,洪秀全病逝,时年50岁。不到两个月,城破,太平天国覆灭。清军将他的尸体焚烧,骨灰装入炮弹射向长江,以此象征消灭叛乱的决心。 曾经的农民英雄,最终在权力的包围中迷失方向。他的专横与挑剔,让太平天国从理想走向了分裂和崩溃。
为什么,清军战斗力那么差,能够打败100万太平天国军队?清军可以一手打太平天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