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条讲鱼钩测试的微博发出来后,评论区的迪粉只会骂人,今天终于等到了一位肯好好讲道理的迪友。感谢这位迪友的救场,要不我这科普贴都继续不下去。
言归正传,这位迪友的观点很典型,存在一些大家常见的误区,我们一一分析。他的观点主要来自两点支撑:
1、腾势N9用了更高的车速和转向角度,横摆力矩与惯性更大。
2、通过鱼钩测试的关键在于底盘调校、扭矩控制、ESP。
第一点就是个典型常见的误区,“车速越快,打方向越猛,车子转得越急”,很符合直觉嘛,但不符合事实。因为轮胎的抓地力是有上限的,用极限内的经验去猜想极限外的情况,自然会出现偏差,而大部分人只会在轮胎抓地极限内开车。
一般人开车所用到的加速度范围大概在0.3G以内,我开到0.5G时就会收到乘客的抱怨了,而民用车轮胎所能提供的最大加速度通常在1.0G上下。如果在极限范围内,我们就可以应用初中物理学的离心力公式,F = mv²/r = ma,即过同样一个弯道时,车速翻倍,加速度变成原来的4倍。这很合理。
但是,鱼钩测试显然在轮胎抓地极限范围外的测试。在车速180km/h时,猛打半圈方向盘,算就是F1赛车前轮也抓不住地,这个转向输入妥妥超出了轮胎的抓地极限。这就回到了我原文里讲的初中物理知识点“最大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F1赛车用抓地跑法,而不用飘移过弯。
举个更直观的例子,比如说你方向打死,车速开到25km/h,轮胎就开始打滑了,此时最大的加速度大概是1.0G。如果你继续猛踩油门,方向保持打死状态,把车速加到50km/h,你觉得加速度会变成4.0G还是0.8G呢?
答案显而易见吧。这就是为什么腾势N9用更高的车速和转向角度,并不能带来横摆力矩和惯性的增加。
第二点的错误在于他没有分清楚主次。他认为鱼钩测试通过的关键在于「底盘调校」、「扭矩控制」、「ESP」,但其实这些是次要因素。
那主要因素是啥呢?如我原文所说,翻车风险主要是由「重心高度」、「轮距」、「轮胎抓地力」构成。这里再次凸显了学好初中物理的重要性,只要做一个简单的受力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一半轮距与重心高度之比,与轮胎所能提供的最大G值相比,就能计算出稳态下的翻车条件。
因此,只要一辆车的重心高度足够低,轮距足够宽,轮胎抓地力足够低,那就根本不用担心会开翻,就算你底盘调校稀烂,完全没有扭矩控制和ESP,怎么开也开不翻。只有那些先天不足的车(比如重心特别高的硬派燃油越野车),本身就有比较高的翻车风险,才要考虑通过「底盘调校」、「扭矩控制」、「ESP」来降低翻车风险。而对于翻车风险本身就极低的新能源车,这些次要因素就是锦上添花了。
大v聊车汽场全开腾势n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