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一天,已辞职赋闲的纪登奎在家里吃饭时,突然头一歪倒在了地上,家人发现他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连忙将他送到了最近的医院紧急抢救。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北京的天空闷热而沉沉,纪登奎像往常一样,与家人在餐桌前坐下,饭菜刚端上桌,碗里的米饭还冒着热气,他的筷子才夹了几口菜,身体突然一歪,整个人直倒在地上。 家人吓得站了起来,看见他的脸色发白,呼吸急促,额头渗出细密的冷汗,急忙冲向电话拨打急救,救护车的警笛很快响起,邻居们从窗户探出头,看到担架被抬上车门。 医院的抢救室灯光刺眼,医护人员不停忙碌,仪器发出急促的提示声,几个小时的抢救后,医生停下了手,心电监护上的波纹归于平直,生命定格在65岁。 在这之前,他已经从国务院副总理的位置上退下八年,那一次辞职,让不少人惊讶。 1980年初,他递交了简短的辞呈,说要给年轻干部腾出位置,还要把精力放在自己最关心的农村发展上,离开高位后,他回到一间单位分配的小院,家具简单,墙角堆着旧书。 没有专车接送,也没有秘书随行,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跑遍十几个省的乡村,走进泥泞的田埂,与农民并肩蹲在地头谈收成,记录下土地的颜色、庄稼的长势、群众的困难。 他不常参加社交活动,也不愿意接受别人借旧日身份来攀关系,在此之前的岁月里,他曾站在国家权力的中枢,担任副总理时,全国各地的调研报告堆满了他的办公桌,字迹工整的批注写在页边。 百废待兴的年代,他主持过大型工业项目的建设,在洛阳负责的机器厂提前投产,整个过程几乎事事过问。 那时他还兼任北京军区第一政委,面对紧张的边防形势,他深夜与将领们趴在地图上研判方案,直到天亮才离开,会议上,他常用直截了当的语气要求干部办事,不容拖延,不许敷衍,眼里只看结果。 他对这种干事的坚持来自更早的经历,1923年,他出生在山西武乡的贫苦农家,15岁就参加抗日,背着步枪行走在山路上,战场上,他头脑灵活、胆子大,很快从战士成长为带兵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河南工作,主持剿匪、推动土改、发展地方工业,熟悉每一个县的情况。 1951年,毛主席南巡到许昌,他脱稿汇报当地生产和民生问题,条理清晰,数字准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那以后,他的仕途一路向上,但无论职位多高,他都习惯亲自下到一线看真实情况。 辞职后,他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挂职研究员,继续为“三农”问题写建议,提出过“旅游业是不冒烟的工厂”的设想。 有一次下乡调研,车辆在山路上出事故,他肋骨骨折,却坚持在病床上写完调研报告才接受治疗,他的生活依旧朴素,穿的衣服补了又补,吃的是普通家常饭。 去世后,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只找到一屋子的书和笔记,没有贵重物件,子女没有借父亲的名义去谋取利益,各自过着普通人的日子。 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与往常没有什么不同,下午时分,他还在院子里慢慢踱步,脚步沉稳,吃饭前,他说肚子有些不舒服,但没有在意,像平时一样端起碗坐在桌前。 病情的突然加重让任何准备都来不及,家人和医生的努力都没能挽回,他的书桌抽屉里,有一本准备动笔的回忆录,封面上落了些灰尘,第一页依旧空白,这一页成了永远的缺憾。 葬礼遵照生前的意思,从简办理,来送行的四百多人,多是他早年的同事和下属,骨灰安放在八宝山,墓碑只刻着“纪登奎同志之墓”几个字,没有头衔,没有修饰。 他的一生,从贫苦的少年,到身居高位的领导,再到街坊邻居眼中普通的老头,始终带着那份实在与清白。 那天的突然而至,让人感叹生命的脆弱,也让人记住了这样一个人——权力在手不贪,退下来不摆架子,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心里有国家,脚下有土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百度百科——纪登奎
1988年的一天,已辞职赋闲的纪登奎在家里吃饭时,突然头一歪倒在了地上,家人发现
如梦菲记
2025-08-11 10:18:0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