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面对记者采访,她淡然道:感谢祖国的栽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7年春末,一通跨越大洋的电话打进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那天,李爱珍正专注地在实验台前调试一台新型红外探测器,电话那头的声音平静而简短,却传来令人震动的消息。 她被美国国家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这份荣誉无需申请,也无需推荐,全球入选者屈指可数。 在国内,这样的重量级消息很快在科研圈内传开,但伴随而来的却是人们的困惑与感叹——这位在半导体领域地位举足轻重的科学家,竟然曾三次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而未能入选。 李爱珍1936年出生在福建石狮的一个华侨家庭,成长的年代正是战火纷飞的时期,她的童年是在防空洞里学会走路的,耳边常能听见轰炸机的低空掠过声。 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经常告诉她,国家要强大,百姓才不受欺负,这句话深深刻进了她的记忆,也成为她一生信念的根源。 上学后,她对科学实验表现出浓厚兴趣,喜欢自己动手琢磨各种装置,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 1954年,她以福建省前列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那时中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第一次在实验室见到进口的单晶硅片时,她意识到差距的真实存在,心中暗自立下志向,总有一天要做出超越它的材料。 毕业时,李爱珍有机会留校任教,但她主动申请去条件艰苦的上海冶金所工作,老所长对她的选择感到意外。 她换上工装,在40摄氏度的炼钢炉旁连续工作三个月,双手布满老茧,赢得了工人们“铁姑娘”的称呼,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她的体力,也塑造了她面对科研困境时的韧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半导体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分子束外延技术是制造高端半导体器件的关键工艺,却被西方列入对华禁运清单。 1980年,李爱珍被选派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学习这一技术,出国前,许多人担心她的华侨背景会成为隐患,质疑她是否会留在国外,但在几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坚持下,她最终获得了这次机会。 到达美国后,她很快发现,实验室对中国学者限制严格,核心设备禁止接触,只能隔着观察窗观看,她没有退缩,而是用眼睛去“操作”,用笔记录下每一个细节,两年间写满了327页密密麻麻的笔记。 那些内容不仅是工艺流程,更是她对原理的逐步拆解与重构,回国后,她立刻带领团队开始绘制图纸,跑遍全国多家工厂寻找能配合制造零部件的单位。 几个月后,中国第一台分子束外延设备诞生,这台设备并非改装而成,而是从零设计、完全自主制造。 技术突破让中国在红外探测、高端材料等多个领域实现了跨越,军工、通信、医疗等产业都因此受益。 李爱珍并不满足于此,她继续建设完善的科研平台,从固态源到气态源,再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推动了整个分子束外延产业链在国内的建立。 她的工作方法务实高效,不追求浮夸的项目包装,而是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实验与研发中。 1999年,63岁的李爱珍第一次申报中科院院士,即便有多位院士联名推荐,仍在初选环节因“年龄偏大”被淘汰,两年后,她带着亚洲第一台量子级联激光器的成果再次参评,依旧未能进入终评。 2005年,她第三次冲击院士席位,答辩前三天突发高烧住院,依然在病床上坚持视频答辩,但那一年正好缩减增选名额,她再一次无缘名单。 国内的三次落选,并没有改变她对科研的投入,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名单公布,她的名字位列其中。 这种无需申报、全靠同行认可的荣誉,让全球都看到她在半导体领域的地位,面对舆论的反差,她只平静地表示,自己清楚“祖国”意味着什么。 进入八十岁以后,她依旧活跃在科研一线,每天在实验室工作近十个小时,2023年,她带领团队攻克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技术,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这一前沿技术的国家。 这项成果再次证明了她在科研道路上的持续战斗力,李爱珍一生都在用行动兑现少年时的誓言。 她并不以头衔和奖项为衡量标准,而是把能否让国家在关键技术上挺直腰杆当作最高目标,她的经历告诉人们,真正的科学家,不是站在聚光灯下等待掌声,而是在实验室里一次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人。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科学网——美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爱珍:科研是生命的绝大部分 福州新闻网——石狮女科学家李爱珍当选美国院士被中科院拒绝
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
如梦菲记
2025-08-12 15:18:15
0
阅读:58
用户10xxx93
真正的院士,没有虚伪,真实工作,学术界要反思,改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