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河南驻马店,一位94岁的老太有6个子女,却被儿子抢着赡养,女儿根本就轮不到她们赡养,就已经被儿子给接走了,老母亲无奈之下只好提出几个儿子轮流赡养,否则这么一直抢也不是个事!网友:大儿子的带头作用很重要啊。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二儿子的货车就悄无声息地停在了老屋门口。他刚从外地出车回来,脸上还带着风尘,却径直走进堂屋,把母亲床头的布包往车上搬。 布包里是几件换洗衣物,还有老太常年吃的降压药,都是前一晚三儿子刚整理好的。等三儿子扛着新鲜蔬菜从菜园回来,院里只剩下空荡荡的竹椅,椅边还放着没织完的半截毛衣。 那是老太前几天坐在这儿,念叨着要给重孙织的。 这样的场景,在这个院子里早已成了常态。大儿子在镇上开小卖部,铺子后间始终留着一间向阳的屋子,新被褥叠得整整齐齐,床头柜上摆着老太爱吃的软糕,都是每天现买的。 只要老太在他那儿住过,下次再去,准能发现窗台上多了几盆多肉,那是他听人说老人看绿色植物心情好,特意从花卉市场挑的。 女儿们总说,哥哥们把赡养母亲当成了“竞赛”。大女儿在镇上工厂打工,每月工资刚到手,就往小卖部跑,把钱塞给母亲。 她的手掌粗糙,指关节因为常年踩缝纫机有些变形,递过来的钞票却总是平整的,带着体温。 有次她轮休去看母亲,正撞见二儿子给母亲试新做的棉鞋,鞋面上绣着小小的福字,针脚密得看不见线头。 小女儿嫁得近,隔三差五就来老屋。她知道母亲爱听戏,托人从县城剧院捎来回放机和戏碟,没事就坐在母亲身边,陪着一遍遍听《花木兰》。 老太听力不太好,她就凑在耳边说戏文,说累了就给母亲梳头发,梳得慢悠悠的,把花白的头发挽成一个整齐的髻。 村里人都记得,三十多年前,老太伺候瘫痪在床的公公,也是这样细致。那时候她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烧热水,给老人擦身、换尿布,再一口口喂粥。 有年冬天特别冷,她怕老人冻着,整夜坐在床边焐着老人的脚,天亮时自己的腿都麻得站不起来。这些事,她从没对儿女说过,可孩子们都看在眼里。 小儿子小时候总蹲在门口,看母亲端着药碗进出,后来就学着给爷爷捶背,小小的拳头落在老人背上,力道轻得像羽毛。 如今孩子们长大了,这份细致就像接力棒一样传了下来。三儿子种着几亩菜地,知道母亲爱吃清炒青菜,每天天不亮就去摘,带着露水的菜叶子嫩得能掐出水。 有次轮到他接母亲,特意提前杀了家里的老母鸡,炖了满满一锅汤,自己新衣服上溅了不少油星子,却乐呵呵地看着母亲喝了两大碗。 老太看着孩子们这样,心里又暖又急。暖的是孩子们没白养,急的是怕兄妹间因为争抢伤了和气。 她把六个子女叫到跟前,指着墙上的日历,一笔一划地圈出日期:每家轮流照顾半个月,从大儿子开始,接着是二儿子、三儿子,最后轮到两个女儿。 轮到二儿子家时,他提前三天就把母亲的房间打扫干净,连床底下都擦得一尘不染。 妻子笑着说他“瞎折腾”,他却蹲在地上,把母亲的拖鞋摆在床边最顺手的位置,说:“妈年纪大了,夜里起夜别磕着。” 轮到女儿们时,大女儿每天变着法儿做软和的饭菜,小女儿就陪着母亲晒太阳,讲街坊邻居的新鲜事,老太的笑声能传到隔壁院子。 这家人的故事慢慢传开,有人专门来村里打听。小卖部的顾客常看见大儿子给母亲剥橘子,把籽一个个挑出来;货车司机们说,二儿子出车时总念叨“得早点回去,妈等着呢”。 菜贩子们知道,三儿子那几亩地的青菜,从来都是最新鲜的先给母亲送去。 其实哪有什么天生的孝顺,不过是老一辈种下的种子,在岁月里慢慢发了芽。就像老太常说的,人活着,就图个心齐。
“这个村支书胆子太大了!”河南驻马店,98后村支书带领村民五天五夜挖出2000米
【67评论】【41点赞】
用户10xxx08
好人好命
侬本多情hg
[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