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吐槽“没有家族托举寸步难行”,突然想起前阵子半夜接到老同学电话,他在阳台抽了半包烟,说被裁后三个月投简历像石沉大海。他和我一样是村里考出来的,当年全村放鞭炮送他去省城上大学,现在微信群里连抢红包都不敢点,怕被人问工作找得怎么样。 我太懂这种感受了。毕业那年揣着行李站在广州火车站,连地铁闸机都不会过。第一次见客户把红酒当饮料灌,回家吐得昏天黑地还要改方案。同事讨论留学经历时缩在工位啃包子,这种骨子里的局促感跟了我好多年。 但真别把“农民出身”当万能借口。去年合作方有个项目总监,穿着掉色的POLO衫来谈百万级订单,开口全是地里刨食的糙话,可人家把农作物期货行情摸得门清。底层爬上来的人有种狠劲,就像我表叔说的:“没伞的孩子得学会看云识天气”。 认识个做跨境电商的姐们儿更绝。她连高中都没读完,现在手下管着十几个大学生。有次喝多了跟我说秘诀:“你们读书人总想着走直线,我们这种野路子的,看见墙就找狗洞钻”。这话虽然难听,但想想我那些混出来的老乡,确实没几个是按套路出牌的。 当然不是说寒门逆袭很容易。上个月面试个35岁的老哥,看他手抖着擦眼镜的时候特别难受。这个年纪找工作就像黄昏时分赶路,天快黑了还得装作步履从容。可又能怎么办呢?老家父母还以为我们在写字楼里吹空调,其实多少人躲在消防通道里啃冷饭。 最近常去城中村吃烧烤,隔壁桌小年轻抱怨原生家庭不行。我盯着他们桌上的最新款手机笑出声——当年我揣着按键机来城里,话费都要精打细算。承认吧,我们这代人再难,也比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强多了。他们能给的就这么多,剩下的得自己挣。 昨天刷到个视频,建筑工地的父亲踩着钢管给女儿视频看城市夜景。突然就释怀了,所谓托举未必是资源人脉,也可能是教你怎样在水泥地上也能站稳。
900多,能捐出来也挺了不起。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