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关税战打到最后,全世界会发现,这事是美中玩了全世界,折腾了半天,中美的关税就是10%,一直谈,一直延,永远都是10%。 2025年初,特朗普政府拿芬太尼问题当借口,先给中国商品加了10%的关税,中国哪能忍,立马反击,对美国能源商品也加了报复性关税。 美国一看,直接把关税翻倍到20%,中国也不示弱,对美国农产品加了10%-15%的关税。 到了4月,美国更狠,搞出个“对等关税”,对中国商品直接加34%,中国也不含糊,同步反击,关税一路飙到84%,最夸张的是4月12号,中国对美关税直接提高到125%,都快赶上“贸易禁运”了。 可就在全球市场以为中美要“硬刚到底”,世界经济要崩盘的时候,双方突然“踩了刹车”,5月,中美在瑞士日内瓦开了个经贸高层会谈,说以后要好好商量;6月,两国元首通了个电话,给关税战按了个“暂停键”。 8月12号,又宣布接下来90天里,那24%的关税先不加了,还是10%,这一系列操作,全球市场从“吓得半死”到“松了口气”,股市、汇市、商品市场都跟着反弹。 为啥中美关税最后停在10%?表面看是双方“妥协”了,其实里面门道多着呢。 对美国来说,10%的关税既能跟国内选民说:“看,我对中国多强硬!”又不会把中美贸易彻底搞断,毕竟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东西太多了,电子产品、衣服、玩具啥的,都离不开中国。 要是关税太高,美国老百姓买东西得花更多钱,企业也得裁员,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少了快一半,但就算这样,中国还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呢。 对中国来说,10%的关税虽然会让出口成本高点,但还能扛得住,中国出口企业通过提高效率、优化供应链、找别的市场卖东西,把关税的影响抵消了不少。 更重要的是,中国暂停了对美国农产品、能源等商品的加征关税,换来了美国在科技方面的一些让步。 比如7月,美国批准英伟达和AMD给中国出口H20芯片和MI308芯片,虽然得交15%的“在华销售税”,但至少打破了美国对华技术封锁的“铁幕”。 中美关税战这“拉锯战”,让全球市场从“吓破胆”变成了“见怪不怪”。 刚开始,每次关税一加,全球市场都得抖三抖,2025年4月,美国宣布对华加34%关税的时候,美股三大指数一天就跌了4%多,纳斯达克指数更是创了年内最大跌幅。 可随着关税战变成“持久战”,市场慢慢就习惯了,8月12号,中美宣布继续暂停24%关税的时候,美股就涨了一点点,A股半导体板块涨了3%多,但也没像前几次那样“疯涨”。 全球供应链也在适应这种“新常态”,企业不再瞎囤货或者急着转移工厂,而是通过多找几个供应商、在当地生产等方式降低风险。 比如中国锂电池企业宁德时代,美国对中国锂电池进口依赖度高达80%,它就在德国、印尼等地建厂,部分躲过了关税的影响。 中美关税战打到现在,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折腾了半天,关税还是10%,但全球市场、企业和老百姓可遭了大罪。 对美国来说,关税战没解决贸易逆差的问题,反而让国内物价涨了,企业成本也高了,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算过,美国人买一些日用品得多花钱,每个家庭平均一年得多花2400美元。 更搞笑的是,美国一边对中国加关税,一边又让中国多买美国的大豆、能源啥的,这不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嘛,肯定长久不了。 对中国来说,关税战虽然带来了点挑战,但也逼着咱们产业升级,优化供应链,中国在半导体、新能源、人工智能这些领域取得突破,也算是关税战带来的“意外收获”。 不过咱们也得清楚,中美经贸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全“脱钩”既不现实,对双方也没好处。 对全球市场来说,中美关税战最大的教训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没赢家,合作才是正道,全球经济早就连成一体了,谁也别想单干。 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更得担起责任,坐下来好好商量,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关税当“政治工具”,让全球市场为他们的博弈买单。 总之中美关税战打到现在,10%的关税更像是双方为了“面子”搞出来的——都不想彻底认输,又不想彻底翻脸。 但不管咋样,这场“拉锯战”该结束了,全球经济可经不起这么折腾,企业和老百姓也盼着有个稳定的贸易环境,希望中美能早点坐下来,谈出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让全球市场真正松口气。
特朗普功败垂成,8千万吨大豆中国不收,美也不敢让关税重回3位数关税休战协议到期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