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遭到拒绝,妻子章含之无奈之下找到一个人帮忙,此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不仅没有丝毫顾忌,反而还主动说道:放我这吧,我可以替他当守墓人! 乔冠华这个人啊,一生挺传奇的,从小在江苏盐城建湖县长大,那地方是苏北平原,家里条件还行,让他早早接触到书本知识。1913年出生,六岁就进私塾念古文,聪明劲儿上来挡不住。十来岁去县城上小学,很快就转到中学,但因为参加些学生活动,被学校开除过两次,只能回家自学或者办小报啥的。1929年,他跑到南京插班中南中学,次年考上清华大学,先念国文系,后转哲学,大学里还参与过赶校长的运动。1933年毕业,自费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学没多久就被驱逐出境,回北京后又去德国补德语,转图宾根大学拿了哲学博士。1939年,他通过廖承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候抗日战争正打得热火朝天,他就开始用笔杆子出力。 乔冠华的新闻工作做得风生水起,在香港用“乔木”笔名写国际评论,给《时事晚报》和《世界知识》供稿。1941年,他当上《华商报》和《大众生活》的编委,次年秋天到重庆,主编《群众周刊》,还在周恩来指导下管《新华日报》的国际版。解放后,他进外交部,从国际新闻局局长干起,一路升到政策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部长助理。1964年当上副部长,1974年11月接任外交部长,到1976年12月卸任。中间他参与过不少大事,1950年陪伍修权去联合国安理会,发言控诉美国对台湾的武装行动。1951年7月,作为李克农的顾问,去板门店谈朝鲜停战,每天审文件,帮着分析局势。 乔冠华的外交生涯亮点多,1954年随周恩来去日内瓦会议,1961到1962年陪陈毅参加第二次日内瓦会议,1969年3月任中苏谈判中国代表团团长。1971年11月15日,他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讲台上发言,那大笑瞬间被拍下来,成了中国外交自信的标志。1972年2月,他负责和基辛格谈,起草中美联合公报,同年9月参与中日联合声明。乔冠华学问深,眼界广,写文件、谈谈判都一套一套的,被人叫“乔老爷”。可惜1983年9月22日,他在北京医院因癌症去世,享年70岁。官方讣告就40来字,没啥详细评价,跟他生前贡献比起来,显得有点冷清。 乔冠华生前总说想回盐城老家安葬,这愿望听起来简单,可他走后,妻子章含之去办时碰了壁。章含之是章士钊的养女,1935年生在上海,196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研究生班。1971年,她给毛泽东当英文老师,还参与尼克松访华翻译。乔冠华第一任妻子龚澎1970年去世后,1973年11月和章含之结婚。乔冠华死后,章含之把骨灰放八宝山公墓三天,就取回家搁卧室一年多。1984年12月,她抱骨灰回盐城建湖县,找当地部门商量安葬,谁知被拒了,理由含糊,说是土地规定严,或者政治氛围敏感,反正没点头。 章含之没辙,只能把骨灰带回北京,继续搁家里,两年里天天看着那盒子,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她想起乔冠华的老朋友李颢,这人是个苏州医生,两人友情从1943年重庆开始。那年乔冠华生病,李颢半夜抢救,救回一条命,从此成了铁哥们儿,聊国家大事,谈人生啥的。李颢后来在苏州医学院教书,定居苏州。章含之打电话过去,说了盐城的事,李颢二话不说,就答应帮忙,让骨灰放苏州,还说自己当守墓人。他联系吴县政府,选了东山杨湾华侨公墓,那地方靠山面水,风景不错,乔冠华生前喜欢江南山水,也算贴合。 1985年清明节,乔冠华骨灰在苏州东山下葬,墓碑刻了生平和外交贡献。章含之总算松口气,虽然没回盐城,但这地方安静,也对得起丈夫。李颢的举动挺仗义,那年头政治敏感,他没顾忌,直接扛下来,还真守墓多年。乔冠华和李颢的友情不是白说的,从重庆那次救命,到后来乔冠华住院,李颢帮传情书给龚澎啥的,点点滴滴积累深。章含之自己也坚强,她不光是乔冠华妻子,还在外交部亚洲司工作过,当过驻联合国代表团顾问,懂英语,参与过大事件。 2004年,建湖县在乔冠华故居边上建了个衣冠冢,碑上记生平,周围种花草,当纪念地。每年有人去放花啥的,算补了点遗憾。2008年清明,苏州东山公墓把乔冠华和前妻龚澎合葬,墓穴合并,碑位调整,章含之同意留原地。另外,上海福寿园也设了个墓地,乔冠华一生留下四个地方缅怀:苏州真墓、盐城衣冠冢、北京八宝山纪念堂、上海福寿园。每个地方都有意义,苏州是友情见证,盐城是故乡念想,北京是官方认可,上海是多一处念想。
从地理位置上划分,徐州、宿迁、淮安、连云港和盐城五个城市习惯上统一称为苏北城市,
【10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