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36年,大唐帝国正处于巅峰时期,然而,其末代名相张九龄却遭到了李隆基的罢黜

曼冬看娱乐 2025-08-14 10:05:53

公元736年,大唐帝国正处于巅峰时期,然而,其末代名相张九龄却遭到了李隆基的罢黜。当时,大唐国力强盛,李隆基的这一举措并未激起太大的波澜。然而,历史的发展证明,这一决策实际上是大唐由盛转衰的重要分水岭。因为正是张九龄一人,成功地遏制了那三位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

“幽州之乱,此胡所为!果然一语中的。

显而易见,若非张九龄遭免职,安禄山根本无法崭露头角。正因为无法攻克张九龄,安禄山才转而投靠大唐的第二大罪人——李林甫!

所谓“口蜜腹剑”,此成语源自李林甫。毋庸置疑,李林甫之才智非凡,例如他对安禄山的洞察亦甚为透彻。然而,遗憾的是,他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误用于歧途,终成大唐第一任“奸相”。

第三位人物非唐玄宗莫属!张九龄被誉为李隆基的“纠错大臣”,不仅在平日里进行劝诫,更能在李隆基犯下错误时迅速纠正。例如,武惠妃为使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曾行贿张九龄。

不料张九龄勃然大怒斥责道:太子地位关乎国家根本,你们竟因个人私欲而胡作非为,难道是想引发大唐的动荡吗?而那时的李隆基,已在武惠妃的枕边言辞中迷失了方向,幸赖张九龄力挽狂澜,成功平息了这场潜在的动乱。

李林甫与武惠妃俱对张九龄深恶痛绝,于是携手合谋,致使张九龄被剥夺相位。此事件标志着大唐盛世向衰落之途的序幕正式拉开。

公元737年,恰值张九龄卸任宰相之职的翌年,我国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令人费解的奇事,时至今日,其真相依旧晦涩难明……

那晚,太子府的门前忽然出现了一位急匆匆的太监,他慌乱地禀报宫中发生了变故。太子李瑛闻言大惊失色,立刻将他召入内室详询。原来,后宫之中竟有不法之徒潜入,武惠妃紧急派人前来请求支援,命他带领两位弟弟即刻入宫,协助捉拿贼人,以保皇家安危。

李瑛即刻唤来胞兄李瑶与李琚,兄弟三人整装待发,踏入皇宫的殿堂。然而,他们甫一入门,便遭遇了意料之外的变故。尚未与那蟊贼正面交锋,便被守卫皇宫的羽林军们严密包围,声称是奉皇帝之命,前来捉拿涉嫌谋反的太子李瑛及其同谋李瑶、李琚。

三兄弟申诉冤情,却无人关注。为何太子一片好心入宫捉拿盗贼,反遭指责为谋反?原来在太子进宫之际,武惠妃找到李隆基,诬称太子及其二人身穿铠甲,手持利刃,企图重现“玄武门之变”,遂令羽林军将其逮捕。

以上出自《资治通鉴》。显然疑点太多,有着诸多不符合常理之处。

其一:武惠妃想掀翻太子,让儿子李瑁顶替,世人皆知。张九龄罢相前,曾平息过此类事件。也就是说已经给太子打了预防针。为何太子还如此无脑?武惠妃说让你们去抓贼,你们就去?这没道理!

其二:太子的三位兄弟身着战甲,手持斧钺闯入皇宫,难道他们可以随意进宫吗?是否拥有皇上的圣旨?显然并无,却擅自领军披甲而至,这种行为有何性质?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太子三兄弟竟然一路通行无阻。这似乎表明他们在后宫中横行已久,直至被羽林军包围。此事无论如何想都觉得可疑!

唯一的结论是:这并非武惠妃的计谋,其漏洞显而易见。李隆基必然有所参与,甚至可能扮演了主导的角色!否则,我们无法解释这一连串离奇的事件。

李隆基面对此事的处理方式再度令人惊叹。他召集了众位重臣商议。李林甫首先发声:“此事源于后宫,显然是皇上兄长私事,我们这些外臣,岂能妄加议论?”

太子及其余两位,一并降为庶民,并赐予极刑!

大唐太子竟遭此横祸,竟至一日之内连丧三子,此情此景,较之李世民当年的玄武门之变,更令人瞠目结舌。纵使后世对玄武门之变的历史记载有所争议,人们亦能大致勾勒其轮廓,进而展开推测。

李隆基在短短一日之内接连诛杀三位皇子,此事虽在史册中记载得确凿无疑,然而种种异常迹象却表明,这一切并非仅是武惠妃所制造的纷扰所能解释得如此简单。

自张九龄担任宰相之初,便已显现端倪,且事前已有警示,然而最终揭晓的结果竟出奇地简明,不禁令人感到一阵寒意。加之,武惠妃紧随其后亦离奇身亡,其死因更是令人费解。

武惠妃,出身于武则天的同宗侄女。她的父亲武士彟,在李渊建立唐朝后,被尊为“太原元谋十七功臣”之一。在这份名单中,李世民位列第一,而武士彟排在第十三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武氏家族在大唐王朝中得以权势显赫,威震四方!

武家不仅被誉为“大唐元勋”,更与弘农杨氏结为姻亲,武则天的母系便源自弘农杨氏。因此,李世民对出自弘农杨家的弟媳巢王妃垂涎三尺,而李治则毅然迎娶了小妈武则天,这一连串事件使得道德底线被践踏,节操碎裂。从这一层面来看,这一切都不过是一场利益的交织与捆绑,概括而言,便是“利益捆绑”四字。

史书记载,武惠妃深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爱。这一事实似乎在李隆基一日之内诛杀三位皇子的事件中得到了证实。如今太子不幸遇害,这难道预示着武惠妃之子李瑁有望继任太子之位吗?

岂能轻易如此!自太子三兄弟遭害之后,武惠妃便身体欠安,夜夜梦见太子三兄弟前来索要性命。因此,不久之后,她竟被太子三兄弟的冤魂所吓,终致丧命!

他人感受如何,笔者不得而知,但个人深感这实属荒诞不经。这不免让人联想到《史记》中的故事,那便是刘邦之父,目睹爱妻身上竟盘踞着一条龙,从而诞生了刘邦。实则,关于武惠妃被吓死的记载,旨在向后世传达一个道理:若行善事,无需畏惧鬼神呼啸;毕竟,人在行事,天亦在默默注视。

尽管如此,自武惠妃仙逝之后,李隆基的情绪便一落千丈,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为了激发这位已过半百的皇帝,重拾往日生机,以李林甫、高力士等为首的一众忠心耿耿的内臣和外臣,便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既然大唐之内的珍奇已让皇上厌倦,那么外面的世界自是充满了新奇与魅力。

于是,一位来自异国的女子步入李隆基的视线,她名为曹野那姬,是作为贡品带来的西域女子。她的外貌特征明显区别于本地人,高挺的鼻梁、深邃的眼睛以及如玉般洁白的肌肤,都让人一眼便能认出她的异域风情。李隆基对此感到十分高兴!至于那位武惠妃,她又是谁?她的儿子李瑁即将填补太子之位,我竟然对此事毫无印象。

李隆基重振精神,李林甫等人才稍感安心。然而,短暂的宁静之后,他们又感到了紧张,原因在于李隆基的新鲜感逐渐消退,他对被忽视的态度明显感到不悦。即便曹野的姬妾为他诞下了一名女儿,李隆基却给她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小名——“虫娘”。这个名字,颇含深意。

恰在此时,人们终于记起了武惠妃所出的儿子——李瑁。然而,提及的更多是他的王妃,李隆基的儿媳——那位名叫杨玉环的女子。

此事之后续,自不必笔者多言,其声名之显赫,早已无需赘述。它被誉为“千古爱情绝唱”,备受赞誉。然而,遗憾的是,这却成为了大唐时期最令人咋舌的狗血事件之一。

李隆基理应感激李治与武则天,正是他们的一段往事,为李隆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先是下令让杨玉环出家为尼,继而又为儿子李瑁择取了一位妻子。最后,他迫不及待地将杨玉环赦免还俗,纳入自己的后宫之中,从而实现了她从儿媳到贵妃身份的华丽转变。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740年,并于公元745年圆满落幕,历时五年。

公元737年,李隆基在短短一年内接连诛杀三子,到了公元740年,他又为了夺取儿媳而费尽心思。在不到三年的光景里,李隆基的行为变得极端疯狂。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难道他遭遇了某种强烈的刺激?

李隆基并非因受到何种刺激而如此行径,实则自始至终,他内心深处便充满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在那日,他竟然接连诛杀三子,尤其是太子,其行径之果断,令人瞠目。

独揽儿媳之位,此举无疑是直接将太子候选人李瑁排除在外。即便后来李亨成为太子,也屡遭杨国忠的打压,而李隆基却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李隆基为何频频对太子施压?这背后是历史的深刻印记——他自己如何登上皇位,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又如何,以及他幼年时期遭受祖母武则天的种种影响,共同塑造了他晚年时的极端行为。

关于杨贵妃与玄宗皇帝间所谓爱情的说法,实则源于杨贵妃的“文艺女青年”气质,加之她并无子嗣,故而未涉足朝政。若是她如武惠妃那般卷入政治,恐怕也会沦为李隆基的棋子。实则,在马嵬坡事件中,杨玉环被迫自尽,其本质上也只是成为了唐玄宗摆脱困境的牺牲品。

0 阅读:32
曼冬看娱乐

曼冬看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