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目前的国际秩序出现颠覆性的改变,否则在可预见的未来很长时间里,汉语一直都是小众的,中华文化在国际上也是非主流的,普通外国人根本没有那么多兴趣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华文化,这从孔子学院的境遇就可见一斑。 当我们看到外国朋友说几句中文就激动不已时,是否想过这正暴露了汉语的尴尬处境?孔子学院在海外频频关门,背后折射出的究竟是什么? 2018年开始,美国有几家大专院校相继关闭中国政府资助的孔子学院,最新一间是美国北佛罗里达大学,校方认为孔子学院的教学与大学理念不相符。继瑞典全数关闭孔子学院后,挪威也将关闭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孔子学院。这些关闭潮看似突然,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汉语和中华文化在国际推广中面临的根本困境。 从语言学习难度来看,汉语确实给外国人设置了不小的门槛。外国人在学习中文的时候,最痛苦的地方包括声调、词汇中的汉字顺序,比如蜜蜂和蜂蜜,还有语法跟自己母语不一样等。对于习惯了拼音文字的欧美人来说,方块字本身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更别提声调变化带来的发音困扰。 语言的国际地位从来都与国力密切相关。19世纪大英帝国在世界各地推行殖民主义政策,扩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各方面的帝国统治;20世纪美国在全球政治和经济方面建立了霸权地位,这为英语的全球扩张奠定了基础。如今英语不仅是英、美、加拿大、新西兰、南非等国家的母语,同时也成为世界上其他70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在文化软实力输出方面仍然力不从心。英语国家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强大的联盟效应,而汉语使用者基本只有中国大陆,这种孤立状态让汉语的国际推广显得势单力薄。就连华人聚集的新加坡,都将英语作为首要官方语言,这本身就说明了现实的残酷性。 更关键的是,中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移民输入国。对普通外国人而言,如果要选择移民目的地,美英澳加这些英语国家显然更具吸引力。缺乏足够的移民动力,也就缺乏了学习汉语的实际需求。大多数外国人学习汉语,更多出于好奇心或短期商业考虑,而非生活必需。 中华文化的含蓄特质也与西方文化存在明显差异。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的西方社会,更习惯直接表达和个人主义价值观,而中华文化强调的集体意识、中庸之道等理念,在跨文化传播中往往显得不够吸引人。文化的深层结构差异,远比语言学习的技术性困难更难克服。 全世界正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约有两千万人,这个数字看似庞大,但相对于全球75亿人口而言,仍然是极小的比例。而且这些学习者中,真正能够熟练掌握汉语的更是少之又少。许多人只是学会了一些基本对话,远未达到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程度。 现实情况是,我们往往因为汉语的小众地位而对外国人的兴趣表现过度兴奋。当几个外国人能说几句流利中文时,我们就感到自豪感爆棚,这本身就暴露了汉语缺乏国际影响力的事实。如果汉语真的像英语那样普及,我们还会对此感到如此新奇吗? 要改变这种状况,除非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根本性变化,否则汉语很难摆脱边缘化地位。语言和文化的全球传播,说到底还是实力的体现。在可预见的未来,汉语仍将是一种区域性语言,中华文化也难以成为国际主流。 承认现实并非缺乏文化自信,而是为了更好地制定务实的文化传播策略。你认为汉语国际化的突破口在哪里?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除非目前的国际秩序出现颠覆性的改变,否则在可预见的未来很长时间里,汉语一直都是小
熹然说历史
2025-08-14 21:16:54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