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在德国的中国人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后,插着管子躺在病床上度日的人少之又少,与其将时间浪费在这里,他们更愿意用仅剩的时间去享受剩下的时光,死的时候没有一丝犹豫! 在欧洲生活的老人,鲜少有人一辈子的最后阶段是在病床上、插着各种管子度过的? 就拿德国来说,我认识个在那边定居的朋友,他跟我说过件事儿。邻居家有个老太太,快九十了,心脏一直不太好,去年冬天犯了次重的,送医院抢救过来了。医生跟老太太和她儿女说,接下来要么用机器维持着,可能还能撑个一年半载,但质量肯定好不了,吃喝拉撒都得在床上;要么就停了那些强力的治疗,回家养着,想吃点啥吃点啥,想出去晒晒太阳就晒晒太阳,可能时间不长,但能舒坦点。 你猜老太太咋选?她当天就跟医生说,咱回家。儿女也没反对,就帮着收拾东西接回家了。之后那几个月,老太太每天上午让护工推着轮椅去家附近的公园坐坐,看孩子们玩,下午跟老姐妹打打电话,周末儿女带着孙辈来看看,吃顿她爱吃的苹果派。过了三个多月,老太太在睡梦中走了,临走前一天还跟我朋友说,这日子过得值。 这事儿放咱们这儿,估计好多人理解不了。咱总觉得,只要人还在,哪怕多熬一天都是好的,儿女要是敢说 “别治了”,那得被戳脊梁骨,说不孝。但欧洲人不这么想,他们觉得,老了就该有老了的样子,别折腾。他们觉得生命的质量比长度重要多了,要是活着光遭罪,不能自己吃饭、不能说话、连窗外的太阳都看不着,那还不如痛痛快快地走。 这想法不是凭空来的,跟他们从小受的教育有关系。那边的学校、家庭,很早就会聊 “生死” 这事儿,不觉得忌讳。孩子从小就知道,人老了、病重了,离开是自然规律,不是啥可怕的洪水猛兽。所以等他们自己老了,面对这事儿就更坦然。不像咱们,好多人活一辈子,都没跟家里人正经说过 “我要是不行了,不想插管子” 这种话,真到那时候,儿女也不知道老人到底想咋着,只能凭着 “让老人活着” 的心思硬扛。 再说说医院那边,也不一样。欧洲的医生不把 “救活” 当成唯一的目标,他们更看重病人自己的想法。要是老人清醒的时候说过,“万一我不行了,别给我用呼吸机”,那医生真会照做,儿女想反对都难,因为法律上认老人自己的意愿。他们有个说法叫 “生前预嘱”,就是老人生前写好,自己啥时候想放弃治疗,啥时候想在家走,写得明明白白,法律保护这个。 咱们这儿的医院呢,医生往往是啥治疗都上,觉得只要有一丝希望就得试。不是说医生不好,是整个环境就这样,家属也总觉得 “不用最好的药、最先进的机器,就是对老人不好”。结果呢?老人遭罪不说,家里人也跟着熬,钱花了不少,最后可能还是留不住人,还落个 “老人走得不安生”。 还有就是那边的养老体系,也让老人有底气不躺床上熬着。欧洲的社区养老做得特别细,老人哪怕身体不好,也能在家里过得舒坦。家里能装各种方便的设备,洗澡有扶手,吃饭有能升降的桌子,出门有专门的车接送。要是行动不方便,护工每天上门好几次,帮着洗澡、做饭、收拾屋子,比在医院里被护士隔着老远照顾要贴心多了。 咱们这儿呢,好多老人怕给儿女添麻烦,自己扛着,真扛不住了就只能去医院。家里要是没条件请护工,请得起的又不一定靠谱,社区的服务也跟不上,除了医院好像没别的地方能去。结果一住院就很难再回家了,躺着躺着,身体越来越差,最后就离不开床了。 欧洲老人平时的生活习惯也有关系。他们哪怕七八十了,也不觉得自己是 “老人”,该干啥还干啥。你去欧洲的超市看看,好多白发苍苍的老人自己推着购物车买菜,选得比年轻人还仔细;公园里,老头老太太骑着自行车锻炼身体的不少,速度还不慢。他们觉得,能自己动一天,就绝不躺着。这种精气神,让他们的身体底子比总躺着的老人好多了,就算生病了,恢复起来也快,不至于一病就起不来。 咱们这儿有些老人,退休后就觉得 “该歇着了”,天天在家看电视、打牌,不爱动。时间长了,身体的各项机能都退化了,稍微有点毛病就扛不住,很容易就躺床上了。躺得越久,越不想动,最后就真离不开床了。 说来说去,不是欧洲的老人身体有多好,也不是他们那边的医疗技术能让人不生病,关键是他们对 “老了以后该咋活” 的想法不一样。他们觉得,老了不是等着别人伺候,而是要自己说了算,能舒坦一天是一天,别为了多活几天遭那份罪。医院、家里、社会,也都支持他们这么想、这么做。 咱不是说人家的做法就百分百对,但有时候真该琢磨琢磨,老了到底图个啥?是插着管子躺在那儿,听着机器响,连亲人说话都回应不了好,还是能自己端着碗吃饭,能跟老伙计聊聊天,能看看天上的云彩好?我觉得,后者才叫活着,前者那叫熬着。 人这一辈子,来的时候干干净净,走的时候要是能舒舒坦坦,少遭点罪,不折腾家人,其实也是种福气。欧洲的老人,好像早就想明白了这一点。
为什么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在德国的中国人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后,
红尘漫步坊
2025-08-15 14:43:1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