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两名炊事员给前线战友送饭,路过一个越军哨所时,一个叫陶洪礼的炊事员,

万物知识局 2025-08-16 09:43:42

1979年,两名炊事员给前线战友送饭,路过一个越军哨所时,一个叫陶洪礼的炊事员,突然说:“要不把这哨所端了,再去送饭?”

这话一出口,同行的战友都愣住了。

当时,陶洪礼背着 50 斤重的行军锅,和战友王建军在山路上走。他们要给前线 4 连送刚出锅的米饭和萝卜炖牛肉 —— 这是战士们三天来的第一顿热饭。

走着走着,王建军突然压低声音:“老陶,前面有情况!”

陶洪礼抬头一看,百米外的山坳里,有几顶绿色帐篷。哨兵的钢盔在微光里闪着冷光。他眯眼判断,这是个越军哨所,大概有 8 名守军。

陶洪礼下意识摸了摸腰间的 56 式冲锋枪。这枪是出发前连长特意给的,连长还叮嘱:“遇危险别硬拼,活着把饭送到最重要。”

连长的叮嘱还在耳边,可眼前的处境已经不容多想。不过,要理解陶洪礼为何敢做出 “端哨所” 的决定,还得看看他入伍后的经历。

1976 年 12 月,贵阳青年陶洪礼刚入伍,本想扛着枪冲锋陷阵,却被分到了炊事班。他心里不服,找指导员理论:“我是来打仗的,不是来做饭的!”

炊事班长老张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小伙子,战场上子弹不管你是炊事兵还是战斗员,能活下来才是好汉。”

一开始,陶洪礼还是不服气。但很快,他就发现老张说得对。

每天凌晨 4 点,他就得起床揉面蒸馒头。白天,还得跟着战斗班练投弹、练射击。

三个月后,他的手榴弹能扔到 50 米外,5 发子弹能打 48 环。这成绩,让不少战斗兵都觉得惭愧。

连长在训练场上拍着他的后背说:“你小子天生是打仗的料,可炊事班更需要你。前线兄弟吃不上热饭,哪有力气打仗?”

陶洪礼想起入伍前,参加民兵训练时老营长说的话:“战争像个大机器,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位置。” 从那以后,他才安心在炊事班干活。

明白了自身岗位的意义,陶洪礼在炊事班踏实工作,可战场的突发情况,还是让他不得不再次面对战斗。

眼下,陶洪礼和王建军蹲在草丛里观察敌情。越军哨兵背对着他们抽烟,枪管随便靠在树上。

王建军轻声说:“要不绕路走吧,送饭要紧。”

陶洪礼却摇了摇头,指着一棵榕树说:“他们发现咱们了,那有反光,是望远镜。”

王建军倒吸一口凉气 —— 他们被盯上了。要是现在撤退,肯定会被越军追击、伏击。

“端了它,再送饭!” 陶洪礼的声音很冷静。

他掏出两颗手榴弹,对王建军说:“你从左侧绕过去,我在正面吸引火力。干掉哨兵后,直接冲进去。”

王建军还没来得及开口,陶洪礼已经猫着腰冲了出去。

越军哨兵发现动静时,陶洪礼的第一颗手榴弹已经扔了出去。

“轰” 的一声响,哨兵连人带枪被炸飞。

王建军趁机从左侧冲进去,冲锋枪一扫,打倒了两名冲出来的越军。

陶洪礼正要跟进,突然听到身后有拉枪栓的声音。他本能地卧倒,子弹擦着头皮飞了过去。

他反手开了一枪,撂倒了敌人,接着顺势滚进战壕。

这时,哨所里枪声大作。剩下的越军靠着工事,顽固抵抗。

陶洪礼摸出最后一颗手榴弹,却发现拉环断了 —— 刚才翻滚时,把手榴弹弄坏了。

“拼了!” 他怒吼着,端起枪冲出战壕。

越军的机枪子弹在他身边溅起尘土,可他居然没受伤,像有奇迹保护一样。

等王建军带着支援的连队赶到时,陶洪礼正用枪托砸向最后一名敌人的脑袋。他的军装上全是血迹和泥土,眼里满是怒火。

经过这一战,陶洪礼所在的炊事班成了全团的传奇。但真正让他出名的,是半个月后的一次遭遇战。

那天,他一个人去送饭,遇到了 6 名越军特工。

这些特工看他是炊事兵,想活捉他去领赏,端着枪慢慢逼近。

“来啊!” 陶洪礼突然大喊一声,手里的冲锋枪喷出火舌。

3 名越军当场被打死,剩下的吓得赶紧逃跑。

战友找到他时,发现他的子弹袋已经空了 ——30 发子弹,换来了 3 死 3 伤的战果。

还有更让人吃惊的事。

一次夜间突袭,陶洪礼摸进了敌军指挥所。他用缴获的匕首抵住越军连长的喉咙,低声说:“动一下,就割断你的气管。”

后来,这个连长在审讯时说:“我以为来的是特种部队,没想到是个炊事兵。”

1979 年 12 月,陶洪礼因消灭 6 名敌人、俘虏 1 人,荣立对越作战中炊事兵的唯一一等功。

1981 年他退伍回贵阳,藏起战功,生活一度艰难,靠战友接济过活。直到 2008 年,老战友探望才让他的事迹被发现,最终被安排到集中营旧址当管理员。

陶洪礼的故事,是无数平凡英雄的缩影。他握过锅碗瓢盆,却奏响了保家卫国的战歌;他是普通炊事兵,却用行动超越了兵种的边界。

记住陶洪礼,就是记住那段热血岁月里,所有默默奉献的英雄。

0 阅读:208

评论列表

长江

长江

1
2025-08-16 10:33

不安排工作吗?

彭彬

彭彬

1
2025-08-16 15:11

这就是中国军人

万物知识局

万物知识局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