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国民党高级将领范石生救了南昌起义仅剩的八百人,朱老总晚年仍对这位老友

万物知识局 2025-08-16 09:55:28

1927年,国民党高级将领范石生救了南昌起义仅剩的八百人,朱老总晚年仍对这位老友念念不忘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时常在闲谈起往事,但有个名字总被他反复提起,语气里满是感念:“我这辈子遇到的最慷慨无私的援助,就是范石生那一次,否则,很难说能剩下几个人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

可这个评价的分量非同小可,因为范石生,是国民党序列中的高级将领,一个本该在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对手”,在那个非黑即白的年代,他究竟做了什么,能让朱德记一辈子?

1927年,在湘粤赣三省交界的崇义山区里,一支不足八百人的队伍正被死亡追着跑,他们是南昌起义后仅存的火种,可眼看就要熄灭了。

看着战士们衣不蔽体,脚下的草鞋烂成了泥,肚子里空空如也,伤病和绝望像瘟疫一样蔓延,军心涣散到了极点。

但队伍的最高指挥官朱德,从一张旧报纸的字缝里,捕捉到了一个名字:范石生,国民党第十六军军长,部队正移防至附近。

这个名字点燃了朱德最后的希望,他们曾是云南讲武堂的同学,是战场上能把后背交给对方的袍泽兄弟。

可陈毅的担忧也很现实:“他是国民党的官,能帮我们吗?”朱德却斩钉截铁,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一封信,就这样秘密送了出去。

但半个多月的等待熬得人心焦,终于,回音来了,1927年11月,在湖南汝城的一座祠堂里,朱德先与范石生的部下谈了两天,随后,范石生本人也风尘仆仆地赶到。

并且范石生没有半点官场客套,一进门就攥住朱德那双冻裂的手,看到他褴褛的衣衫,嗓门一下就大了:“玉阶兄,你这身破袄,比我俘虏营里的叫花子还寒碜!”说着就要解下自己的皮氅,最后硬是让人取来自己最好的狐裘大衣给朱德披上。

那一夜,两人在油灯下谈到天明,最终达成了一份超越阵营的君子协定,朱德的条件很硬气:一,队伍编制独立;二,军事行动听从共产党调遣;三,随时可以离开。

让人意外的是,范石生竟慨然应允,当场拍板,将这支队伍收编为16军140团,朱德化名“王楷”,任副师长兼团长。

当协议一签,范石生的慷慨简直到了惊人的地步,平日里,他是个出了名的“抠门”军长,可这次却像是要把整个军火库搬空。

命令一道接一道:步枪,每支配足200发子弹;机枪,每挺1000发;损坏的枪械,全部拉到军械所,让最好的师傅连夜修复,战士们也鸟枪换炮,人人一套崭新的棉衣、棉裤、毯子和绑腿。

更实在的是军饷,军官领20块银圆,士兵也有5块,十六军的军需处长唐凤翥看得目瞪口呆,私下跟人说:“我们军长平时一枪一弹都锁得死死的,这回对朱德这个老同学,真是掏家底了。”

可范石生的庇护不止于此,他注意到朱德常给士兵们讲“耕者有其田”的道理,便不动声色地在营地周围加设双岗,严防任何特务渗透。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1928年初,蒋介石还是知道了朱德藏身于范石生军中,顿时雷霆震怒,急电连发,严令范石生立即解除该部武装,并将朱德押送南京,生死考验来了,这道坎不仅摆在朱德面前,更悬在了范石生的头顶。

面对南京派来的信使,范石生表面上打着哈哈,用“查无实据”搪塞过去,可一转身,他就立刻派心腹给朱德送去口信:“赶紧走,再晚就来不及了。”

而朱德部队以“野外演习”为名撤离前,范石生又拿出几万银圆作为路费,对前来告别的朱德说:“路上用得着,别省着。”

当范石生独自站在城楼上,目送那支焕然一新的队伍消失在雨幕中,身边的参谋不解,建议派兵追击,做做样子,谁知范石生竟放声大笑,眼中却泛着泪光:“追,那是去湘南点燎原火的,你们懂个屁!”

历史精准地印证了他的预言,这支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的部队,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离开后不久便在坪石大败“马日事变”的元凶许克祥,彻底扭转了颓势。

并且以此为基础,朱德、陈毅在湘南发动起义,队伍在短短数月内从不足千人扩充至上万,最终成功登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秋收起义队伍会师,成为红军的核心主力。

而那位“护火种的恩人”范石生,却因私放朱德,成了蒋介石的眼中钉,他的军权先被缩编,后被彻底剥夺,被迫解甲归田,回到昆明后,他开了一家小诊所行医维生,却终究没能逃过厄运。

在1939年3月,范石生在出诊途中遭特务暗杀,人们发现他时,他的怀里还揣着一张朱德在延安的照片。

一个将军的生命,在街头寂然终结;而他拼死护住的火种,最终燃遍了整个中国,这份情谊,或许早已超越了同窗之谊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在乱世中对国家未来走向的默契与赌注,只不过,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信源】范石生:心存正义 功在国家——澎湃新闻

0 阅读:82
万物知识局

万物知识局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