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台办正式官宣了! 【信源】参考资料: 福建沿海与金门互联互通,“新三通”曙光初现——网易新闻 清晨,金门一户人家的厨房里亮着灯,女主人正用着稳定又实惠的电力准备早餐。水龙头里流出的,是早已成为生活日常、源自对岸福建的优质自来水;燃气灶上跳跃的蓝色火焰,其能量同样跨海而来。 不远处的窗外,一座宏伟大桥的轮廓在晨曦中清晰可见,家里的男主人正准备发动汽车,送孩子去厦门上学,全程不过是十几分钟的车程。 这一切听起来仿佛是未来的想象,然而,除了最后那一步——一座直达的大桥,大部分早已成为金门居民的现实日常。 那么,这座连接两岸的“大动脉”,究竟还隔着怎样的一道坎呢? 故事的起点,要从七年前说起。 2018年8月5日,当福建晋江的水通过海底管道汩汩流入金门时,这不仅仅是解决了当地长期的缺水困扰,更像是打开了一道充满希望的口子,悄然拉近了两岸无形的距离。 一位亲历通水的老人,当时激动得流下热泪,感慨道:“现在水电煤气桥都要通了,金门老百姓的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份期盼,并非空穴来风。 七年间,这股来自大陆的“亲情水”交出了一份无可挑剔的答卷:累计供水超过4300万吨,占据金门日常供水总量的八成以上,而水质合格率始终保持百分之百。 这股清泉不仅解了民生之渴,有效保育了金门的地下水资源,更成为两岸交流的生动见证,先后吸引了超过2500名台湾同胞前来参访,亲身感受这份连接两岸民生的工程。 供水工程的巨大成功,无疑为更宏大的构想奠定了坚实的民意与技术基础。既然水能跨海而来,那么电、天然气和桥梁呢?不久前,这个问题的答案由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正式揭晓。 她宣布,福建与金门之间的通电、通气、通桥工程,前期的技术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这则官方的发布,瞬间让金门民众对未来的想象变得无比具体——它不再是纸面上的蓝图,而是即将施工的工程图纸。 这意味着,横亘在厦门与金门之间那片仅1.8公里宽水域的阻隔效应即将成为过去。一旦大桥建成,半小时的船程将缩短为十分钟的惬意车程。 届时,金门人可以随时驾车去厦门逛街购物,孩子们也能更方便地选择去厦门读书,而那些在大陆有亲人的家庭,走亲访友将变得如同同城串门一样简单。 更实际的改变体现在生活成本上:来自大陆的电力和天然气,价格比台湾本岛更为低廉,这能直接为金门居民的家庭账本省下一笔可观的开销。 完善的基础设施也将像磁铁一样吸引大陆企业前来投资,为当地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注入新的经济活力。 这些美好愿景的背后,是金门与大陆之间早已密不可分的现实联系。从地理上看,在厦门环岛路凭肉眼就能望见对岸的金门,其直线距离甚至比许多城市里两个地铁站之间的间隔还要短。 从生活上看,金门餐桌上八成的蔬菜水果、街头上九成的游客,都来自大陆。这种天然的亲近感和现实的依赖性,使得两岸融合早已成为民心所向。 正如金门县长所言:“民生问题不能政治化,老百姓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金门民众的心声也同样朴素而直接:“政治人物说漂亮话不如让咱日子过得好。” 然而,这条惠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台湾一些政治势力,出于其特定的政治考量,一直试图为这些能实实在在增进两岸民众福祉的项目设置障碍。 他们所担忧的,正是两岸走得太近,会影响其政治议程。这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基层民众对改善生活、加强沟通的迫切渴望;另一边,则是少数政治人物试图用意识形态的藩篱,阻挡这股不可逆转的民间交流潮流。 金门,作为两岸融合发展的先行区,其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一切,都为两岸关系的未来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本。 从通水解渴,到通电、通气、通桥的宏伟愿景逐步落地,它清晰地展示了“厦门金门门对门,鹭岛浯岛桥连桥”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人为设置的障碍终究难以长久地阻拦人心的向往;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当金门人未来的日常生活就是用着大陆的电和气,轻松地穿行于金厦大桥之上时,两岸民众的心只会贴得更近,那道阻碍也终将烟消云散。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座“桥”的一部分,通过分享真实的大陆故事,传播两岸交流的正能量。那么,你认为在推动这种造福民众的融合进程中,最大的挑战会是什么?又该如何去克服呢?
重磅消息!国台办正式官宣了!发言人朱凤莲说,“当前,福建沿海部门与台
【29评论】【7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