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初,万福麟、马占山眼见东北国军失败已成定局,便匆匆离开沈阳去了北

青史如烟啊 2025-08-16 11:47:27

1948年10月初,万福麟、马占山眼见东北国军失败已成定局,便匆匆离开沈阳去了北平。万福麟在离开时对送行的53军军长周福成说;“全五,这仗打不了,你不要太呆板了。” 说这话的人,叫万福麟,东北军的老将。听这话的人,叫周福成,外号“周全五”,时任国军53军军长,也是东北军出身。1948年10月初,沈阳。当时东北的形势啥样?锦州被围得跟铁桶一样,长春也快断粮了,沈阳就是个孤岛。 万福麟和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江桥抗战的马占山,这两位在东北混了一辈子的老江湖,一合计,得,这局棋死定了,赶紧“拔腿”。临走前,万福麟看着来送行的周福成,一个自己看着成长起来的后辈,没忍住,说了上面那句掏心窝子的话。 这话里有几个意思?“这仗打不了”,是判断。“你不要太呆板了”,是劝告,也是点拨。这里头的“呆板”,可不是说周福成脑子笨,而是说他太“认死理”,太把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当回事了。 万福麟和马占山是啥人?他们是旧时代过来的军阀,信奉的是实用主义。在他们眼里,地盘、军队是安身立命的本钱,忠于谁?忠于能让他们活下去、活得好的“势”。蒋介石的中央军对他们来说,始终隔着一层。他们一辈子见惯了风云变幻,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事儿经历得多了。对他们来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第一生存法则。眼瞅着东北这艘大船要沉,他们选择立马跳船求生,这几乎是本能。 而周福成呢?他虽然也是东北军出来的,但他后来接受的是相对正规的军校教育和国民政府的建制,他的身份认同首先是“国军军长”。在他的世界里,长官的命令、守土的职责,这些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所以,当老前辈劝他“不要太呆板”时,他内心的挣扎可想而知。一边是几十年形成的军人信念,一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死局。 结果呢?万、马二人脚底抹油,顺利到了北平,后来一个去了台湾,一个留在了大陆,都得了善终。而被他劝告的周福成,选择了“呆板”到底。他死守沈阳,直到最后兵败被俘。据说被俘后,他见到解放军将领,说的还是那套军人逻辑,拒不投降,最后死在了抚顺战犯管理所。 一个“灵活”地活了下来,一个“呆板”地走向了终局。 这事儿要是放到今天,咱们该怎么看? 今天世界变化的速度比1948年快了何止千百倍,我们每个人,其实也都在面临着自己的“沈阳围城”。身边的“这仗打不了”的局面,还少吗? 把格局放大点看,看看现在的国际关系。有些国家,明明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逆转,合作共赢才是出路,它非要“呆板”地搞单边主义,筑“小院高墙”。到处退群,到处设壁垒,觉得这样就能保住自己的优势地位。这不就是现代版的“困守孤城”吗?结果呢?供应链被打乱,盟友也离心离德,自己的经济和影响力反而受损。历史数据和最新的贸易报告都反复证明,开放合作的经济体,其发展韧性和潜力远超封闭的经济体。这种“呆板”,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 说回周福成。我们能简单地评价他“傻”吗?不能。从军人职责的角度看,他尽忠了。在那个黑白分明的价值观里,他是个“忠臣”。但历史是复杂的,人性更是。他的“呆板”,是一种悲剧性的坚守。他坚守的那个“国”,在东北的战场上,已经失去了民心和军心,成了一座空架子。他的忠诚,最终献给了一个即将覆灭的旧秩序。 万福麟和马占山呢?他们“不忠”吗?可马占山当年在江桥,面对日本人,可是实打实地打了硬仗,是全国闻名的抗日英雄。他们只是更“识时务”。这种“识时务”在乱世中是生存智慧,但在需要信念和牺牲的时刻,又显得有些投机和凉薄。 所以,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没有简单的标准答案。它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放在时代的洪流里,让你看他们的选择,品他们的命运。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周福成的悲剧,最大的警示意义就在于:你必须得想明白,你到底在为谁而战,你守的那个“城”究竟值不值得。 1948年沈阳城外的炮声,早已消散在历史的尘埃里。但万福麟那句“你不要太呆板了”的感叹,却像一声警钟,穿透了70多年的时空,直到今天,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0 阅读:0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