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发生核战,中国面对美国坚持不了1小时!”俄专家10年前提醒,中国‘东风-31-A’,是唯一有望经受住美国首次核打击的导弹,但中国这种导弹不多,而美国这种导弹有近2000枚,那么现在呢? 但时间来到2025年,中国导弹技术的迭代速度远超外界预期。东风-31AG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这款导弹在2024年完成全射程试验,其核心突破在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依托机动发射能力。 传统的公路机动导弹需要依赖预设的硬化路面和配套设施,而东风-31AG的8轴轮式底盘采用了独立悬挂、中央轮胎充放气系统等技术,能在山地、沙漠等复杂地形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行进。 更关键的是,导弹发射筒底部安装了自适应橡胶底座,配合液压调平系统,可在普通土路上完成快速架设,从停车到发射仅需15分钟。这种能力让导弹部队可以像普通货运车队一样混入民用交通网络,甚至利用全国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实施大范围机动,极大增加了敌方侦察和跟踪的难度。 生存能力的提升直接转化为核威慑的可信度。美国国防部2024年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承认,中国火箭军已形成“动态部署、多点隐蔽”的核反击体系。 东风-31AG的TEL发射车平时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战备仓库,战时可通过高速公路网迅速向预设阵地机动。根据公开影像资料,这些发射车在伪装后与普通集装箱卡车几乎无异,甚至能进入山区隧道群进行隐蔽待机。 这种“藏兵于民”的策略,让美国卫星侦察和侦察机的监视效果大打折扣。有军事分析人士指出,即使美国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也难以在第一波攻击中摧毁所有机动中的东风-31AG。 技术层面的突破同样值得关注。东风-31AG采用三级固体燃料发动机,射程提升至12000公里,可覆盖美国本土全境。其弹头舱配备了分导式多弹头(MIRV)技术,最多可携带9枚独立瞄准的再入飞行器,每个弹头当量在20-30万吨TNT之间。 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打击目标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突防概率。再入段的机动变轨能力和诱饵释放装置,让美国现有的“萨德”“爱国者”等反导系统难以有效拦截。 2024年9月的试射中,东风-31AG的模拟弹头以25马赫的速度命中南太平洋预定海域,末端机动规避动作让美军监测系统一度失去跟踪。 中国核力量的发展并非孤立事件。在陆基力量升级的同时,海基和空基核威慑能力也在同步增强。096型战略核潜艇搭载的巨浪-3潜射导弹射程超过1.4万公里,从南海发射即可覆盖美国西海岸。 这种“三位一体”的核打击体系,让中国在遭受核攻击后仍能保持二次反击能力。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近年来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突破,如东风-17的乘波体弹头,进一步压缩了敌方反导系统的反应时间。这些技术叠加效应,使得中国核威慑的有效性发生了质的飞跃。 数量对比的变化同样不容忽视。十年前中国核弹头数量约为200枚,而美国超过3800枚。但到2025年,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中国核弹头数量已增至约600枚,且每年以约100枚的速度递增。 尽管数量仍不及美国,但结合机动性、突防能力和多平台部署,实际威慑效能已不可同日而语。更重要的是,中国核战略始终坚持“有限威慑”原则,强调够用即可,而非追求数量优势。这种战略定力,使得中国在核力量发展上更注重质量而非规模。 国际战略环境的变化也为中国核威慑提供了新的支撑。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立场转变,使得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布局面临挑战。印尼总统普拉博沃明确表示不参与任何军事联盟,这意味着美国试图构建的“印太战略”军事包围圈出现缺口。 当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基地面临更多不确定性时,其核打击的信心和能力也会受到影响。这种地缘政治的变化,间接增强了中国核力量的战略价值。 当然,核战争的风险始终存在,任何技术优势都无法完全消除这种威胁。但中国核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东风-31AG的部署,已经让“一小时崩溃论”成为过时的论断。 现代核威慑的关键不在于谁能先摧毁对方,而在于谁能确保在遭受打击后仍有足够的反击能力。东风-31AG所代表的机动化、隐蔽化、精准化趋势,正是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的集中体现。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核威慑的可信度还将持续提升,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一旦发生核战,中国面对美国坚持不了1小时!”俄专家10年前提醒,中国‘东风-3
天天纪闻
2025-08-19 12:18:10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