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 年,新疆妇人阿尼帕在街上发现一名衣衫破旧的 11 岁汉族女孩。只见这个女孩在垃圾桶里不停翻找,善良的阿尼帕最终将其带回了家。在那里,小女孩见到了其他十几个同样被阿尼帕收养的孩子,这些孩子甚至来自不同的民族。 1977 年冬,新疆青河县的风跟刀子似的刮着脸。 阿尼帕裹紧头巾往家走,路过供销社后墙时,瞥见个蜷缩的小身影。那女孩冻得嘴唇发紫,手指抠着垃圾桶缝,正把一块干硬的馕渣往嘴里塞,破棉鞋露着脚趾,在雪地里冻得通红。 “丫头,跟我回家。” 阿尼帕蹲下来拉她,女孩瑟缩着往后躲,眼里全是怯生生的光。阿尼帕没多问,解下自己的棉外套裹在她身上,半拉半抱往家带。推开木门时,屋里正闹哄哄的 —— 几个半大孩子围着土炕写作业,最小的那个哈萨克族娃娃正抱着锅台等饭,见到阿尼帕,齐刷刷喊 “妈妈”。 女孩瞅着这一屋子孩子,有维吾尔族的、哈萨克族的,还有和她一样汉族的,眼睛瞪得溜圆。阿尼帕舀了碗热奶茶递过来:“咱家住得挤,可炕够暖,饭管饱。” 后来才知道,女孩父母早没了,一路从甘肃讨饭到新疆。 那时候阿尼帕家日子也紧巴,丈夫在牧场干活,她靠帮人缝补过日子。可每回见着没人要的孩子,她都往家领。家里的炕铺着补丁摞补丁的毡子,十几个孩子挤着睡,她夜里总得起两三回,给这个掖掖被角,给那个擦把汗。做饭时锅得用最大的,蒸一锅馒头不够吃,就掺着玉米糊糊,她自己总最后一个端碗,捡孩子们剩下的吃。 有邻居劝她:“自家娃都快养不活,还揽这么多事。” 阿尼帕总笑:“都是娃娃,饿着冻着咋行?” 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她家都叫她 “阿尼帕妈妈”,汉族孩子教大家说汉语,维吾尔族孩子教唱民族歌,谁也没把自己当外人。 如今再看,阿尼帕不是啥大人物,可她用一锅热饭、一床暖炕,把不同民族的娃拧成了一家人。这份善良哪分什么民族,就是实打实的人心热乎。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新疆,努女士家店营业一整天,晚上清点数目时却发现亏了1000元,放在盒子里的20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