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为什么没有985呢?每年高考人数霸榜全国前三的河南,却没有一所985大学,这让很多河南人抱不平。但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河南曾经差一点就能拥有全国顶尖的985高校。 1969年,前苏联和我国关系比较紧张。为了防止出现最坏的结果,上头下令疏散大中城市的人口和物资,北京的一些重点高校也要搬走,这就是著名的军校外迁。 这个时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拿着南迁令犯难了:天下之大,何处是我的容身之所呢?中科大首先想到去河南问问,因为河南是粮食产区,去河南至少不会饿肚子,于是就先联系了河南。但是河南表示,已经接受了好几所大学。虽然是粮食产区,可架不住人口多,再多养活一个大学,担子实在太重了。 中科大随后又联系了江西和湖北,它们也都说力不从心。估计很多人会想,是不是这个时候的中科大还不厉害,所以大家都不想要?其实不是这样。此时的中科大可是全国重点大学,拥有郭沫若、赵九章、华罗庚等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坐镇,而且在各省市拥有优先招生权。这么强的学校居然找不到安身之所,很多人真的理解不了。 其实没那么复杂,当时河南、江西、湖北虽然确实穷,但也不是穷得连一所大学都负担不起。关键是他们觉得像中科大这么厉害的学校搬到当地,可能只待一段时间,以后国际形势变好了,中科大一定会回到北京去的,到时候不就竹篮打水一场空嘛。 就在中科大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安徽开口了:就算安徽人民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未来给保住。安徽的这句话给中科大吃了一颗定心丸。随后,6000多名教职工和学生带着35000箱仪器设备和书籍档案离开北京,奔赴安徽,一路辗转,最后在合肥定了下来。 中科大这一路跟逃难一样,仪器设备损失了三分之二,档案资料大量流失,教师也流失了50%以上。到了1972年,全校职称在讲师以上的还不到100位。此时的中科大如此,合肥的情况更惨。当时的合肥只有5条主路,像样的企业没几家,其中还包括三家铁匠铺,顶多算是一个大县城。 可能是自己淋过雨的缘故,合肥为中科大撑起了伞,对待中科大真的是情真意切。没有校舍,没关系,把原来合肥师范学院的地方腾给你;秦岭淮河以南没有集中供暖,没关系,专门给你装暖气;电力不足,没关系,供电的优先级比政府还高,哪怕政府停电,也得保证中科大教学科研的用电。要做基础性的研究,短时间不出成果,带动不了产业的发展,没关系,理解你。30年前要做量子科学,被人骂是伪科学,没关系,都支持你。 就算穷得叮当响,当初说过要对你好,就一定会做到。合肥这个“穷小子”真的是倾其所有,最终留下了中科大这个科学殿堂中的“白富美”。 合肥因为有中科大收获了什么呢? 说出来谁都眼馋。被誉为国之重器的38个大科学装置,合肥占了8个,全国最多。因为有中科大在,合肥又争取到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等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因为有中科大在,合肥诞生了科大讯飞,在全球人工智能语音市场,可以和微软、谷歌叫板。因为有中科大在,合肥和安徽留下了中科大30%的优质毕业生。有中科大在,合肥成了继上海之后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可以说,合肥这一次教科书级别的投资,给了中科大长达50年甚至更久的荣华富贵,你说值不值得?
有没有人管管北航、北理、东南这三个理工科985的分数线啊?今年高考,他们三个涨分
【80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