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因为走投无路,才想起改善对华关系,并不是痛改前非,其实印度早已备好杀猪盘。

阿智通鉴 2025-08-21 11:23:09

印度是因为走投无路,才想起改善对华关系,并不是痛改前非,其实印度早已备好杀猪盘。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这两年印度的小动作中看出端倪。   先说边境上的事儿,别看印度去年在谈判桌上松了口,同意前线部队脱离接触,可今年3月就被曝出在中印边境新部署了1万名士兵,还搞了个色拉隧道强化备战。这哪是真心缓和关系?分明是在为未来留后手——万一谈崩了,随时能把兵力压上来。   更绝的是,印度一边跟中国谈撤军,一边又在边境搞什么“战地旅游”和“活力边村计划”,说是发展经济,实则是抵边开发巡查,变相巩固实际控制。这种“谈一套做一套”的路数,活脱脱就是给中国设套。   再看经济上的操作。印度最近嚷嚷着要放宽对华贸易限制,允许中企合资,但有个条件:中方必须当少数股东。这明摆着是想利用中国的技术和资金,又不想让中企掌握主动权。   就拿电子行业来说,印度迪克森科技和中国龙旗科技成立合资公司,说是生产电子产品,可印度政府早就把华为、小米等中国品牌排挤出主流市场,转头扶持本土企业。   更恶心的是,印度一边邀请中企投资,一边又以“国家安全”为由,今年2月取消了400架无人机的采购合同,理由是“含有自华进口零件”。这种“吃相难看”的操作,跟杀猪盘有啥区别?先给你点甜头,等你上钩了,再一刀割肉。   外交上的摇摆就更明显了。印度在四方安全对话里,表面上跟着美国喊口号,实际上却在金砖和上合组织里跟中国唱和。去年特朗普对印度加征关税,莫迪立马就把关税大棒举到美国头顶,转头又在王毅外长访印时强调“中印是伙伴而非对手”。这种“两面派”做法,说白了就是想在中美之间两头捞好处。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前脚刚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后脚就以“技术问题”为由,拖了半年还没恢复直航。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把戏,摆明了是在试探中国的底线。   最值得玩味的是印度国内的政治逻辑。莫迪为啥突然对中国示好?说白了是被美国逼的。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印度加征关税,还在供应链转移上偏袒东南亚国家,印度眼看着到手的产业转移蛋糕要飞,只能转头找中国救急。可印度精英层骨子里的零和思维没变——他们一边享受中国的市场和技术,一边又怕中国在南亚坐大。   去年俄罗斯跟巴基斯坦搞联合军演,印度就认定是中国在背后撺掇,甚至把中巴经济走廊说成是“威胁”。这种根深蒂固的猜忌,注定了印度不可能真心跟中国合作。   其实,印度的算盘打得很精:用边境缓和换经济利益,用多边合作对冲美国压力,用舆论造势掩盖战略意图。但纸终究包不住火——看看印度超市里的“中国制造”,再看看印度军队里的中国零部件,就知道这个国家根本离不开中国。   可印度偏要摆出一副“施舍者”的姿态,一边跟中国谈合作,一边在联合国跟着美国起哄,甚至想借着金砖扩员削弱中国影响力。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最终只会让印度在战略泥潭里越陷越深。   说到底,印度所谓的“改善关系”,不过是在走投无路时的权宜之计。当美国的关税大棒落下,当供应链转移遇挫,当国内经济压力爆表,印度才想起中国这个“稳定器”。但骨子里的霸权思维和对中国的猜忌,让印度始终留着一手——边境的驻军、经济的限制、外交的摇摆,都是明证。   对中国来说,看透印度的“杀猪盘”套路,才能在博弈中保持主动:合作可以谈,但得先把底线划清楚;利益可以给,但得防着对方翻脸不认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阿智通鉴

阿智通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