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上海魅力有多大?有副县长为调回上海宁愿做糊纸盒临时工! 20世纪60

历史趣闻社 2025-08-22 01:18:43

1980年代上海魅力有多大?有副县长为调回上海宁愿做糊纸盒临时工! 20世纪60年代末,国家为扩大橡胶生产,在云南西双版纳设生产建设兵团,从上海等地招青年。上海知青李某20岁出头,报名南下,到达景洪后分到农场。起初他干割胶活,每天进林割树皮收汁液。几年后,兵团改农垦局,他因工作实干升基层管理员。70年代末,他已到副处级,管多个分场,妻子也从上海过来,两人定居农场。农场条件差,橡胶林偏远,生活单调,但李某逐步适应,处理生产事务。 云南兵团招了上海、北京等城市青年近10万,到70年代末,许多人想返城。1978年返城潮起,云南知青集体上访,要求回原籍。上海知青占大头,他们觉得农场落后,城市机会多。李某夫妇也动念头,写信问调动。上海答复,只能放弃干部身份,从底层干起。夫妇商量后决定走人。李某交出农场职务,收拾行李北上。 那时上海工业发达,1980年全市8000多家工厂,产值390亿美元,占全国1/8。第一百货一年卖1.4亿营业额,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热销。工厂出春雷收音机、飞人缝纫机、白猫洗涤剂、大白兔糖果。相比西双版纳橡胶田,上海像现代都市,经济活力强。知青返城多通过病退、顶替,李某这类干部更难,但大批人涌回,上海安置成问题。 李某回沪后,去街道小厂当临时工,主要糊纸盒。工作重复,手工简单,工资低。返城知青多这样起步,适应城市生活。云南返城事件影响全国,1979年短短几个月,云南农场知青返城率超90%。上海接收几十万知青,工厂、街道吸纳他们。80年代上海魅力在于改革开放起步,早于内地,商品丰富,国际接轨。美国杂志称上海最发达城市。 李某夫妇在厂干几年,生活稳定但清苦。90年代市场开放,他转自由职业,在弄堂口摆修鞋摊。每天修鞋、补伞,维持生计。许多返城知青类似,晚年靠小生意过日子。云南兵团知青经历艰苦,返城后融入上海,但丢掉干部身份代价大。李某故事典型,反映时代吸引力。 上海80年代经济数据亮眼,工业产值全国领先,吸引人回流。但返城知青多从底层重来,生活不易。云南知青大返城结束上山下乡运动,中央政策调整,知青陆续回城。上海作为发达地,接收压力大,却展现包容。李某从副县长到临时工,再到修鞋匠,路径曲折。 这故事出自邓贤《中国知青梦》,记录真实经历。80年代上海不光经济牛,文化氛围也强,知青回流后贡献多。相比边疆偏僻,上海机会遍地,尽管起步苦。返城潮中,上海知青占先,云南兵团解体后,许多农场转企业。 李某晚年守摊位,生活平静。类似知青多在上海安家,子女成长。上海魅力在于发展快,80年代已领先全国。返城事件标志时代转折,知青命运变迁。书籍记录这些,提醒后人历史复杂。

0 阅读:77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