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如何点评李世民的?毛主席对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推崇备至,曾留下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的高度评价。 在毛主席看来,李世民在军事指挥上有着超凡的智慧与策略。例如,李世民在与刘武周的对战中,充分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战略眼光。当时,面对来势汹汹的刘武周军队,李世民并没有贸然出击。他听从江夏王李道宗的建议,采取固守深沟高垒的方针。这一决策体现了李世民对战争局势的精准判断,他深知敌人锋芒正锐,直接抵挡并非明智之举。通过坚守壁垒,不仅能够挫敌锋芒,还能利用时间拖垮敌人。 两军相持近半年,刘武周军队果然因粮草耗尽、士气衰落而被迫撤退。此时,李世民抓住战机,率军果断追击,最终大败刘武周军。毛主席对这种先守不攻、待敌疲惫再反攻的战术极为赞赏,他认为打仗就应该像唐太宗这样,先让士兵坚守,禁止谈论进攻之事,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时,再下令反攻,如此一来,既可以练兵,又能锻炼民众的耐力与意志力。这一战术背后,反映出李世民对战争节奏的巧妙把握,以及对士兵心理和战争态势变化的深刻理解。 除了战略层面,李世民在战术运用上也有着独到之处。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记载了李世民与大将李靖关于军事谋略的诸多探讨。其中,关于 “奇正” 的论述,充分显示了李世民的军事智慧。奇正,是中国古代军事学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讲的是兵力投放的指挥问题。李世民与李靖认为,奇正并非固定不变,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在实际作战中,不能简单地划分奇阵,而要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运用。 当面对实力强大的对手时,单纯依靠常规的 “正兵” 可能难以取胜,此时就需要运用 “奇兵”,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而在具备强大实力做后盾时,大兵压境的 “正兵” 进攻则能迅速解决问题。李世民在战争中能够巧妙地运用奇正之术,使敌人难以捉摸,从而取得胜利。这种灵活多变的战术运用,也是毛主席所欣赏的,它体现了李世民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对战争艺术的深刻领悟。 李世民不仅在军事上成就卓著,在治国理政方面也有着出色的表现,这同样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李世民即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开创了虚心纳谏的良好政治风气。他深知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的道理,鼓励大臣们直言进谏,对于大臣们提出的合理建议,他往往能够虚心接受并加以采纳。 例如,魏征以直言敢谏著称,他多次向李世民进谏,指出朝廷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李世民虽然有时也会因魏征的直言而感到不悦,但最终还是能够克制自己,认识到魏征谏言的价值。在李世民的统治下,朝廷上下形成了一种积极进谏、勇于纠错的良好氛围,这为唐朝的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主席对这种善于纳谏的政治作风十分赞赏,他深知广开言路对于一个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李世民的做法无疑为后世君主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在民族政策方面,李世民也展现出了非凡的远见卓识和开明态度。唐朝时期,周边民族众多,民族关系复杂。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他任用了不少少数民族将领,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重用,让他们在唐朝的军事和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李世民还通过和亲等方式,加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 其中,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婚事最为人熟知。通过这次和亲,唐朝与吐蕃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促进了双方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李世民的这些民族政策,使得唐朝声威远播,各民族融洽相处,他也被各族人民尊称为 “天可汗”。毛主席认为,唐代的繁荣富强与李世民较好的民族政策有着很大关系,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李世民在历史上也并非毫无瑕疵。毛主席在研读历史时,也注意到了李世民的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李世民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李恪英武有才,具备成为优秀君主的潜质,而李治相对懦弱。李世民深知两个儿子的性格特点,却最终听从了长孙无忌的建议,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 毛主席对此评论道:“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这一决策最终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李治在位期间,朝政逐渐被武则天掌控,唐朝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总的来说,毛主席眼中的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开明的君主。李世民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诸多举措,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开明的民族政策更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唐朝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伟大时代。 参考:《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
毛主席是如何点评李世民的?毛主席对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推崇备至,曾留下“自古能军无
另子维好故事
2025-08-22 12:14:17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