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当叶曼第一次见南怀瑾的时候,差点失之交臂,只因一句话,才因缘延续。叶曼当时在北大求学,她当时对生死和佛法很感兴趣,尤其是听说有奇人异士,都想方设法前去拜会。 说起叶曼这个人,她本名叫刘世纶,出生在湖南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接触经典。六岁开始背诵左传那种古籍,家里请了老先生教她,基础打得特别牢。长大后考进北京大学文学院,毕业了还留在辅仁大学当哲学系副教授。那个年代,女人能做到这个份上不容易。她嫁给外交官田宝岱,随丈夫去了菲律宾、沙特阿拉伯和美国等地,生活挺漂泊的。中年时候,她开始认真钻研佛教,先是跟陈健民瑜伽士学,后来才接触南怀瑾的教导。一辈子写了不少书,讲课上千场,在海内外影响大,直到2017年在美国洛杉矶走,活了103岁。她的经历,就像是从传统教育走出来,又融进佛学里头,挺有意思的。 南怀瑾呢,1918年出生在浙江乐清一个有钱的家庭,早年练武术,进了浙江国术馆的专修班。之后在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读书,涉猎四库全书那些古籍,还在杭州文澜阁研究佛道书。年轻时办过大小凉山垦殖公司,当自卫团指挥,在西康开发土地。后来去了台湾,创办东西精华协会,讲儒释道经典,学生一大堆。他写了三十多本书,涵盖论语、大学、老子、孟子、易经啥的,推动传统文化。2006年搬到江苏吴江太湖大学堂,继续教人,直到2012年九月二十九日去世。他的路子宽广,从武到文,从商到教,跨度大得很。 叶曼和南怀瑾的缘分,从1954年开始。那时候叶曼在北京大学求学,对生死问题纠结得不行,听说哪里有高人就跑去见。张启均是民国哲学教授,跟南怀瑾熟,常介绍学生过去。叶曼通过他,第一次接触这位老师。她直接抛出生死从何来往何去的问题,南怀瑾先是问她从哪听来的,像是考她根基。叶曼说这是人人想知道的事,不是抄来的。南怀瑾又说知道了也没用,还得活下去死掉。叶曼坚持说至少活得明白死得清楚。南怀瑾听了大笑,没再多说,就告诉张启均让她以后来听课。要不是那句坚持的话,两人可能就擦肩过了。 南怀瑾那时在好友杨管北家讲楞严经,叶曼中途插班进去。课程已过一半,她听起来费劲,但硬着头皮记笔记。楞严经内容深,涉及身心关系、精神物质啥的,南怀瑾讲得系统。叶曼跟上后,觉得很多地方没搞懂。经讲完,她请求从头再来。同班程沧波建议用白话翻译全经,好让更多人受益。南怀瑾觉得时机对,花半年时间,不仅译经,还加禅净密融合的观点,加上实修经验。叶曼全程帮忙整理稿子,书稿就这样出来了。 这个过程,叶曼学到不少。她参加南怀瑾主持的禅七,三次下来,第一次通了任督二脉。南怀瑾在禅七里头严格,有生杀予夺的架势,但帮人突破。叶曼后来感慨,从那起自己时时可死步步求生。楞严大义今释1960年出版,在佛教界地位高,用白话解文言,体系完备见地准。南怀瑾同意改成语体,保留原意,徐恒志和巫文圃帮忙校对。书里从阿难堕情海说起,七处征心八还辨见,分析身心宇宙,层层推进。
1943年,103岁的虚云老和尚和20多岁的南怀瑾,一起暗夜走山路。南怀瑾想扶虚
【44评论】【9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