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伤风败俗!”2025年陕西,婆婆去世以后,儿媳看公公郁郁寡欢,于是把自己的亲生母亲介绍给公公,想让他们谈个黄昏恋,互相慰籍。可亲戚朋友们知道后,却纷纷反对说闲话! 公公在妻子离世后,情绪骤然低落,精神状态萎靡不振。他常常独自发呆,妻子生前,两人感情深厚,相伴走过多年岁月,这份深情让他的孤独更显沉重。 儿媳张女士发现公公这种状况,心中充满忧虑。她深知婆婆离世对公公打击巨大,担心他的身体和精神无法承受。同时,张女士的生母也是一位独居老人,早年丧夫。 母亲独自抚养子女长大,多年未再婚,生怕自己的选择影响孩子。子女成年后,母亲的生活也显得清冷孤寂。张女士不忍见两位老人如此,希望公公能重新振作,找回生活热情,安享晚年。 为公公寻找新的伴侣并不容易,他对陌生人常有戒心,传统相亲途径受阻。张女士因此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撮合公公和自己的母亲结合。 它基于两位老人年龄相仿,经历也颇为相似。更关键的是,他们彼此知根知底,作为子女,家人也能完全放心。张女士认为,这样能让两位老人相互慰藉、彼此照料,携手共度晚年。 这份结合不仅解决了陪伴问题,也减轻了子女们的照护压力。丈夫最初对这个提议有些犹豫,但他看到父亲日渐消沉的样子,最终选择支持妻子的想法,希望父亲能因此走出阴霾。 张女士随后分别向公公和母亲提出了这个特殊的想法。公公听后,起初表现得有些羞涩,感到意外。经过一番劝说,公公逐渐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他觉得这样不必担心被骗,子女也能放心托付照护孙辈。母亲对于这份提议,内心也曾抱有一丝期待,对新生活充满了憧憬。在张女士的安排下,两位老人进行了第一次见面。 这次会面气氛融洽,他们聊起各自的过往,发现了许多共同的话题。相处之后,两人志趣相投,公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重新有了活力和对生活的期待。 这件事很快在亲友圈中传开,引来了铺天盖地的反对声和议论。亲友们普遍认为,这种做法违背了传统伦理道德,他们觉得亲家变夫妻,会使家庭关系变得复杂尴尬,有损门风,也会招来旁人的笑话。有人直言,老年人到了这把年纪,不应再谈情说爱,此举有失体统。 还有人觉得子女多管闲事,不应介入老人的感情。一些人担心,未来的家庭聚会气氛会因此变得微妙,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张女士对此感到委屈,她强调自己出于好心,却不被理解。公公得知外界的强烈反应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感激儿媳的好意,却又担心这门婚事会带来家庭关系的紧张。 母亲听到反对声音,也开始犹豫,害怕给子女带来麻烦和非议。有网友指出,这种结合将导致家庭称谓彻底混乱,例如“公公变后爹,母亲变婆婆”,让孩子们的辈分关系变得无所适从。 两位老人的婚礼仍然顺利举行。家人选择坚定支持,让这份结合得以实现。婚后,两位老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们每日手牵手买菜,回家分工合作,傍晚散步跳舞,日子充满活力。张女士看到公公得到悉心照料,而自己的母亲也陪伴在身旁,感到非常欣慰。 她将这段经历分享到网络,明确表示,她只在意老人的幸福,不在乎世俗的看法。她主张“鞋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感情的事当事人最清楚”。 张女士呼吁社会尊重个人的选择。此事迅速引发网络热议,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有网友表示支持,称其为“亲上加亲”,认为这样两家融为一体。 他们认为不理解这种选择的人层次低。也有人举出实际例子佐证,认为老年人有个伴互相照料非常好,这样的结合最终会被大家接受和认可。 张女士的行动,展现了深厚的爱与责任。她勇于打破世俗的枷锁,为家人争取幸福,这种付出值得肯定,这种“老来伴”的模式,若能给老人带来身心愉悦和相互照料,同时促进家庭和谐,积极意义巨大。 子女孝顺应是首位,这种联姻或许正是最佳的照护方式。社会不应抱有偏见,能够相扶相敬地度过晚年,便是莫大的幸福。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扬子晚报
婆婆才是少有的人间清醒婆婆今年不到60岁,每个月领着5000多块的退休金,对于
【5评论】【7点赞】
益康墅
自己好好过日子,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他人的议论算个P啊
汉哥
挺好的,祝福他们。省去了很多担心,财产还不外流。
长天一色
这俩人这么年轻,还真有父妻像,支持儿女们的做法。
用户10xxx15
女儿说的对
饭团汤圆
挺好,两情相悦过自己的好日子,让他们羡慕嫉妒恨去吧!
生龙活虎
有夫妻相哦、祝福
用户10xxx05
这个挺好的,支持![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