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伦一顿操作,激发郑丽文,卢秀燕真不选了,洪秀柱再力挺也没用。 8.23之夜朱立伦要交棒卢秀燕,可卢秀燕说经济困顿妈妈不能离开,感谢朱的看重和鼓励。想选的人,竞争好了。 朱立伦选择在反罢免全胜的节点提出交棒,表面看是顺势而为的政治布局。毕竟在7月26日、8月23日两波罢免案中,国民党成功守住所有被罢免对象,尤其是卢秀燕领军的中部地区表现亮眼,确实为朱立伦的“交班”营造了舆论基础。 但更深层的动机,或许是朱立伦试图通过“突袭式交棒”巩固自身政治遗产。自2021年接任党主席以来,朱立伦虽带领国民党在地方选举中有所斩获,但始终未能彻底扭转党内派系林立的局面。 此次借反罢免胜利的东风推卢秀燕上位,既能塑造“功成身退”的形象,又能将卢秀燕这张“最强母鸡”牌纳入党中央体系,为2026年地方选举和2028年“大选”铺路。 然而朱立伦显然低估了卢秀燕的政治定力。这位被蓝营视为“2028年希望”的台中市长,在接到“交棒”请求后仅隔一晚便公开表态:“最困难的时候妈妈会留在家”。 她以美国关税对中部产业的冲击为由,强调必须坚守市政岗位,这既是对地方责任的表态,也是对朱立伦“空降式安排”的无声抗拒。 事实上,卢秀燕阵营早在7月26日后就通过管道明确告知朱立伦不参选的决定,此次不过是将私下沟通公开化。其团队更私下抱怨,朱立伦的“情绪勒索”式逼宫让人“不舒服”,直言“燕子不是鸭子,别赶鸭子上架”。 卢秀燕的拒绝直接打乱了朱立伦的布局。原本被视为“无缝交接”的剧本,瞬间演变为“交棒不成反被将一军”的尴尬局面。按照国民党党章,党主席选举将于10月18日举行,若朱立伦此时宣布退选,党内可能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若继续参选,又难免被质疑“恋栈权位”。 早在7月反罢免期间,郑丽文就多次公开批评朱立伦的决策,甚至在政论节目中直言“国民党可以收摊了”,其与朱立伦的矛盾已非一日之寒。此次卢秀燕退出,郑丽文敏锐捕捉到权力真空,试图以“改革者”姿态填补空白。 更值得玩味的是郑丽文与朱立伦的“王不见王”状态。从2024年王金平率团登陆时郑丽文选择随行,到今年5月她公开质疑朱立伦的两岸政策,两人的裂痕早已显现。 此次参选党主席,郑丽文极可能将矛头直指朱立伦的领导风格,尤其是其在经济政策上的“妥协性”。例如她曾批评朱立伦在与民进党协商退税政策时“立场模糊”,认为“国民党不该跟在民进党后面修修补补”。这种激进姿态,显然是要在党内年轻世代中塑造“抗争者”形象。 更关键的是,洪秀柱与朱立伦的关系始终微妙——当年朱立伦临危受命取代洪秀柱参选,虽表面维持和谐,但派系隔阂难以消弭。此次洪秀柱的支持,更多是基于“反对郑丽文激进路线”的考量,而非对朱立伦个人的绝对认同。 这场权力博弈的背后,折射出国民党面临的多重困境。首先是经济议题的绑架效应。卢秀燕以“美国关税冲击中部产业”为由拒绝接棒,看似是务实的政治选择,实则暴露了国民党在经济治理上的被动。 当前台湾中部地区因美国对台部分产品加征关税,精密机械、工具机等产业面临订单流失危机,卢秀燕若此时抽身党务,极可能被舆论指责“弃选民于不顾”。这种操作,既为她赢得了“守护地方”的口碑,也给朱立伦续任设置了道德障碍。 其次是派系平衡的难题。朱立伦若继续留任,需面对郑丽文代表的“改革派”与洪秀柱代表的“深蓝派”的双重压力。郑丽文的参选可能引发党内“世代冲突”,而洪秀柱的力挺则可能激化“路线之争”。 更麻烦的是,卢秀燕虽不参选,但她在中部地区的深厚根基,使其成为各派都想争取的“关键少数”。这种“不选却影响选”的态势,让朱立伦的续任之路充满不确定性。 对于朱立伦而言,现在面临的局面堪称“两难”。若坚持参选,需在三个月内摆平郑丽文的挑战、安抚洪秀柱的派系,同时还要应对卢秀燕“隐性施压”;若选择退选,则可能被舆论视为“政治懦夫”,其四年党主席任内的改革成果将付诸东流。更关键的是,无论朱立伦作何选择,国民党都必须在10月18日前选出新的掌舵者,而留给各方的时间已不多。 这场权力博弈的最终走向,或许将决定国民党能否抓住反罢免胜利带来的历史机遇。 如果朱立伦能妥善化解郑丽文的挑战,同时争取到卢秀燕的实质支持,国民党有望在2026年地方选举中延续胜势;但若派系斗争失控,导致“最强母鸡”与“青壮世代”离心离德,国民党极可能重蹈2016年“换柱”后的覆辙,在2028年“大选”前陷入内耗漩涡。而这一切的关键,或许就在于朱立伦能否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展现出超越派系利益的政治智慧。
民进党内乱开始了!“绿委”邱议莹向赖清德开出党内第一枪;绿营网军头目炮轰“祸台3
【7评论】【16点赞】
一阵风
国民党思想摆不正,🉑️望台独又敢说出来,只能暗独,被绿独的民进党看穿拿捏得死死的,选谁上台都一个吊样
存在
说实在还是垮了解散为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