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让三一重工造坦克?因为说白了,只要不打仗,这事就轮不着三一重工去干。 三一重工作为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是挖掘机、泵车这些民用设备,生产线针对建筑和矿山需求设计。如果要转产坦克,得从头改生产线,因为坦克装甲用的是厚合金,切割和焊接要求更高,原有设备应付不了。 挖掘机的焊缝只要结实就行,稍微有点误差不影响干活儿,可坦克身上的焊缝,那得经得起炮弹的冲击。 就像15式轻坦,炮塔上的零件误差都得控制在头发丝那么细的范围内,关键部位的齿轮精度更是要达到微米级——啥叫微米?就是一毫米的千分之一。 这可不是随便哪个工厂都能做到的,人家专门造坦克的内蒙一机,用3D打印技术先做模型验证,再一点点精加工,这功夫可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 三一重工的生产线天天焊的是挖掘机的铲斗、泵车的臂架,突然让它焊坦克的装甲模块,就像让做馒头的师傅去做精密仪器,不是一个路子。 有人可能会说,民营企业灵活高效,让三一重工试试不行吗?这话听着有道理,可军工生产不是开小饭馆,想加个菜就加个菜。 咱们国家的军工体系里,民营企业确实能参与,但大多是做些零部件、材料这些配套活儿,真正能从头到尾造坦克这种核心装备的,几乎都是专门的国企。 这不是偏心眼,是坦克这东西太特殊了,它不光是一堆钢铁,里面装着的火控系统、动力装置,都是顶尖的军事技术,这些技术能随便让民营企业接触吗? 万一泄露出去,那可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大事。就像家里的保险柜密码,能随便告诉外人吗? 再说了,想造坦克得先拿"入场券",民营企业要通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保密资格审查等等好几道关,流程复杂得很,没个一年半载根本办不下来。 三一重工本来造民用机械顺顺当当的,为了造坦克专门去弄这些资质,投入的钱可不是个小数目,就算资质办下来了,生产线也得彻底改造。 原来的机床、焊接设备都得换成能加工厚合金的大家伙,车间的防尘、防震标准也得提高,这一套下来,花的钱可能比建新厂子还多,关键是和平年代,坦克用不了那么多,生产线改好了也没多少订单,这钱花得冤不冤? 咱们看看成本就更明白了,长城汽车造的坦克300越野车,基础版成本差不多11万到16万,这还是民用的,真正的军用坦克呢?光那身特殊装甲钢的成本就比民用钢板贵好几倍,再加上那些精密的武器系统、防护设备,成本得翻好几番。 而且军用装备讲究的是"零缺陷",每一个零件都得反复测试,不合格就得报废,这损耗率也比民用机械高得多,三一重工要是真改产坦克,造出来的车卖便宜了赔本,卖贵了军方不乐意,根本不划算。 有人拿"战时动员"说事儿,觉得平时让民企准备着,打仗了就能立马造坦克,这话没错,但也得分情况。 咱们现在是和平年代,专门的军工企业已经能满足国防需求了,没必要让民营企业也来凑热闹,就像平时家里备个急救包就行,没必要天天背着氧气罐、拿着担架出门。 真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国家肯定有办法动员企业转产,但那是特殊情况,不能拿特殊情况当平常事儿。 其实三一重工把挖掘机造好,比啥都强,咱们国家搞建设离不开这些工程机械,修高铁、建机场、治理河道,哪样都得靠它们。 这些机器就像建设祖国的"画笔",画出了高楼大厦,画出了大桥通路,而坦克就像"盾牌",默默守护着这一切,画笔和盾牌都重要,但不能让画家用画笔去做盾牌,也不能让盾牌匠用盾牌去画画,各司其职,才能把日子过好,把国家建设好。 说到底,不让三一重工造坦克,不是不信任民营企业,而是尊重客观规律,军工生产有它的特殊性,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严格的保密制度和稳定的生产体系,这些都不是民营企业随便就能具备的。 三一重工在自己的领域做到了世界领先,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咱们普通人应该明白,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门道,专业的事就得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样国家才能既发展得好,又安全得很。
明明有更好的99A坦克,为啥还在大量生产装备96B坦克?首先,是因为99A和
【37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