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0年,李世民召见萧皇后,请她吃水果。萧皇后剥了两瓣蜜橘放嘴里,细品之下泪流满面,李世民将一方丝帕塞入她手中,问:“你有什么想去的地方吗?”萧后答道:“想去华清宫看看。”李世民眼睛一亮。 在太极宫内,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御座,仔细盯着殿中那位风姿绰约的妇人。 她,是前朝隋炀帝的皇后萧氏。 萧后出身兰陵萧氏,贵为南朝公主,才情斐然,仪态万方。 嫁给隋炀帝杨广后,曾享尽世间极致的尊荣与奢华。 然而,隋末天下大乱,宇文化及兵变缢杀杨广,萧后也成为了乱世中的流民。 先是被宇文化及挟持北上,继而又落入窦建德之手。 远嫁突厥的义成公主顾念宗室之情,将她接到塞外,萧后也因此成为突厥颉利可汗的侍妾。 直至贞观四年,大唐名将李靖率军奇袭阴山,大破突厥,才将被羁縻多年的萧后迎回故土长安。 这漫长的流离岁月,跨越了隋唐鼎革,历经了四位君主。 昔日的隋宫已成大唐的太极宫,故国山河依旧,却已换了人间。 如今,她刚从突厥被李靖大军迎回。 李世民看着她,虽历经风霜,年逾花甲,但依旧能看得出天生丽质的容貌。 李世民命人奉上时令鲜果,一碟蜜橘被放在案前。 萧后依礼谢恩,伸出保养得宜的嫩手,轻轻剥开橘皮,取了两瓣放入口中。 片刻,她突然毫无征兆地流下了眼泪。 李世民离座起身,从袖中取出一方素白丝帕,递到了萧后手中。 待她擦完眼泪,李世民温声问道:“长安美景,夫人想去哪里看看呢??” 萧后抬起头,茫然地问道:“妾身,想去华清宫看看。” 此言一出,李世民立刻应允,即刻命人备驾。 华清宫,这座位于骊山脚下的皇家离宫,曾是隋炀帝与萧后昔年流连的行宫之一。 这里,承载着他们曾经的风花雪月与帝王威仪。 李世民的车驾抵达时,已是傍晚。 萧后在宫女的搀扶下走下马车,踏上熟悉的汉白玉阶。 暮色中,她一眼便望见了殿前那株石榴树。 她轻声低语,像是说给身后的帝王,又像是说给逝去的时光。 “当年,先帝最爱在此处,剥开泡在温泉水的蜜橘,递给我。他说此处的橘子,十分甜。” 李世民默默立于她身后半步之遥。 他适时开口:“前朝的汤池尚在,朕已命人重新修葺。夫人若喜欢,往后每年皆可来此小住些时日。” 这份允诺,是帝王对前朝遗孀的体恤,也暗含着一丝难以言说的试探与包容。 萧后闻言,转过身来。 她直视李世民:“陛下可知,方才殿中食橘,妾身为什么落泪?” 不等李世民回答,她自问自答。 “那橘子的甜,像极了当年初入宫闱,先帝递来的第一瓣。只是那时只觉甜得发腻,如今尝来,却比黄连更苦三分。” 这“甜得发腻”与“比黄连更苦”的对比,道尽了人生际遇的无常与心境变迁的悲凉。 李世民看着她沧桑的容颜,脑海中掠过史册中关于这位梁朝公主风华绝代的记载,以及她辗转四朝、历经劫波的传奇一生。 他最终道出了一句安慰:“汤池水已备好,夫人一路劳顿,先去歇息吧。” 当夜,萧后独坐于华清宫临窗的榻上。 宫女入内,轻声禀报,“陛下命人送来一篮新摘的蜜橘,已放在案头。” 萧后目光转向那篮橘子,她伸出手,拿起一枚橘子。 她凝视着这枚橘子,眼前仿佛又浮现出白日里李世民递来的丝帕,耳边回响起他关于“每年可来小住”的承诺。 她缓缓放下橘子,没有剥开,也没有品尝。 只是对着宫女,轻声叹息:“替我回禀陛下:华清宫的月亮,和江都的不一样。” 这句话,轻描淡写,却重逾千斤。 它既是对李世民示好的婉拒,也是对自己心境的最终剖白。 江都的月亮,映照着隋炀帝意气风发的时代,也见证了帝国崩塌的瞬间。 而华清宫的月亮,虽在故地,却已物是人非,属于一个崭新的王朝。 那“不一样”的月光,是她对逝去时代无法割舍的凭吊,也是她对自己当下身份与处境的清醒认知。 她不再是这座宫殿的主人,只是大唐皇帝慈悲收留下的一位前朝遗孀。 萧后与李世民这场发生在华清宫的短暂交集,最终在历史的烟云中归于平静。 关于后续,正史记载寥寥。 总之,李世民安排萧后居于宫外,使杨妃出宫探望。 萧后也在长安度过了相对平静的晚年,直至离世,以皇后之礼与隋炀帝合葬。 主要信源:(人民网——33岁的李世民为何爱上嫁过5次的48岁“半老徐娘”)
公元626年,李世民砍了李建成脑袋后,急匆匆赶到大嫂玳姬宫里,一把将玳姬按在床上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