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谭嗣同被活活砍了30刀,临死前,妻子哭得肝肠寸断说:“我想给你留个后

熹然说历史 2025-08-28 00:18:41

1898年,谭嗣同被活活砍了30刀,临死前,妻子哭得肝肠寸断说:“我想给你留个后!”没想到,谭嗣同竟一把推开她,嘲讽道:“你应该庆幸,我们还没有孩子!” 当刽子手的刀架在脖子上时,这个33岁的湖南男人说出了一句让妻子泪流满面的话,也让后世争议了一百多年。 1898年的秋天注定不平凡。戊戌变法仅经历了103日就告终,9月28日,六君子在未经刑部审讯的情况下,被慈禧太后下令押到北京菜市口法场斩首。谭嗣同就这样走完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年仅33岁。 说起谭嗣同这个人,还真不是一般的书生。1865年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父亲谭继洵是朝廷大官,做过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家里条件好,从小受的教育也不错,按理说应该子承父业,在官场混个一官半职。可谭嗣同偏不,他看不惯清朝的腐败,更受不了外国人的欺辱,一心想着改变国家的命运。 谭嗣同和李闰的结合是典型的父母包办婚姻。李闰是长沙望城李篁仙的女儿,李篁仙为咸丰六年进士,与谭继洵为同僚。两个官宦世家的联姻,本来应该是门当户对的佳话,可命运偏偏给他们开了个大玩笑。 1895年,李闰生一子,但不到一年即病殇,此后未再生育。这个孩子的夭折成了夫妻俩心中永远的痛,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谭嗣同反对纳妾,夫妻感情一直很好,李闰是谭继洵四个儿媳中最满意的儿媳。 戊戌变法期间,李闰可不只是个在家相夫教子的传统女性。当谭嗣同发起成立中国妇女会时,李闰出任理事并承担了许多具体工作。当谭嗣同发起妇女不缠足运动时,李闰也积极响应。她亲自上街宣传,告诉妇女们缠足的害处,算得上当时的新女性了。 戊戌政变发生之初,谭嗣同不顾自己的安危,四处奔走想要营救光绪帝。营救计划失败后,梁启超邀请谭嗣同跟随自己一起去日本避难,日本使馆也向谭嗣同表示可以保护他,但都遭到了谭嗣同的拒绝。他说了那句流传至今的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关于标题中提到的那个场景,历史记录并不完全清晰。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被逮捕关押,李闰前往监牢探望,她大声哭诉道:“我还未给你留下一男半女呀,你却要离我而去了。”谭嗣同安慰夫人道:“如今国家昏暗不堪,深受外国压迫,此时生一个孩子,就是多生一个奴隶。”这段记述虽然不见于正史,但从情理上分析,确实符合谭嗣同当时的思想状况。 至于”被活活砍了30刀”的说法,这个就有点夸张了。慈禧决定用钝刀砍杀谭嗣同等人。但传闻为晚清民国某老者的回忆,因慈禧传话要”好好用刑”,于是刽子手斩首时用的是锯刀,“哪里是砍头,简直是在锯头,可怜的谭嗣同临终前头总也不断,挨了三十来刀,痛楚不堪”云云。不过这些都很难求证真伪。 被捕入狱后,谭嗣同在狱中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诗句。这首《狱中题壁》成了他留给后世的绝唱,也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谭嗣同死后,变法算是彻底失败了。戊戌变法虽然持续时间短,但是意义重大。它不仅推动了清政府加快改革的步伐,也激化了人民群众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阶级矛盾,唤醒了更多的知识分子,进一步传播了民主思想。他的牺牲没有白费,后来的辛亥革命多少都受到了戊戌变法的影响。 不久噩耗传来,李闰痛失良人,终身守节,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传承丈夫遗志的事业中去。李闰没有因为丈夫的死而消沉,反而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妇女解放事业中。她后来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丈夫的理想。 谭嗣同激进的行动乃至喷薄的鲜血像一块巨石投入一潭死水,激起千层巨浪。他的死确实起到了启蒙的作用,让更多人开始思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虽然当时的变法失败了,但种子已经种下,总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从今天回头看,谭嗣同那句”应该庆幸没有孩子”的话,虽然听起来有点残酷,但确实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在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连大人都难以生存,何况是无辜的孩子呢?他宁愿自己承受痛苦,也不愿让后代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这种想法虽然悲观,但也体现了他的责任感。 历史从来不缺英雄,但像谭嗣同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却不多见。他那句话到底是绝望还是清醒?你觉得他的选择对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0 阅读:10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