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在杭州日军宪兵队内,女便衣队长魏文全被俘后,日本鬼子为她拍下了这张照片。 1937年深秋的杭州城,阴云压得人喘不过气。 日军宪兵队牢房里,25岁的魏文全坐在冰冷铁笼前,粗布旗袍裹着遍体鳞伤的身子。 几个日本兵端着相机对准她,想拍下"战利品"的颓丧模样。 可镜头里的女子腰杆笔直,两道目光像淬了火的刀子,直戳人心窝子。 这张照片成了她留在世间的最后影像,也成了侵略者永远读不懂的中国骨气。 魏文全打小就不是寻常闺女。 1912年生在浙江桐乡农家,旁的女娃学绣花纺纱,她偏爱打听时局变化。 母亲总念叨:"这丫头,怕是要活出个惊天动地来。"二十岁那年,东北沦陷的消息传到江南,她整宿睡不着觉,把书本往桌上一拍:"读书救不了眼下中国!" 1931年"九一八"的炮声彻底震醒了她。原本在药铺帮父亲碾草药的姑娘,眼睁睁看着日军飞机把家炸成焦土,父亲倒在逃难的路上。 葬礼刚结束,她就攥着军统招募表钻进训练营,练格斗练发报,膝盖在泥地里磨得见了骨头。 结业时破译密码全班第一,成了杭州便衣队里唯一的女队长,队员们都尊称她"魏先生"。 淞沪会战后杭州危在旦夕。 军统命令大部队撤离,魏文全把粗布旗袍换成短褂,头发挽成髻,扮成卖糖人的货郎闺女在沦陷区穿梭。 带着十几名女队员专挑深夜行动:汉奸维持会长的脑袋忽然挂在城门,日军粮仓半夜起火,运军粮的卡车栽进冰窟窿。 她最漂亮的一仗是把城防图塞进药膏盒,三次穿越封锁线送到城外,笕桥机场的伏击战让日军吃了大亏。 1937年11月23日,寒霜满地。魏文全在留下镇召集队员开会,叛徒带着日军撞开大门。 枪声爆豆似的响起来,她抓起手榴弹要同归于尽,子弹抢先穿透胸口。 血浸透蓝布褂时,敌人按住了她颤抖的手。 宪兵队的刑房成了人间地狱。竹签扎进指甲缝,烧红的烙铁烫得皮肉滋滋响,三天三夜吊着不让合眼。会说中国话的军官递来纸笔:"画个联络点,马上让你当翻译官。 "她啐口血沫:"我爹教过医者仁心,没教过认贼作父!"三十六种酷刑轮番上阵,针扎眼睛、铁钳夹手指、电击摧残,最后连完整皮肉都难找,可她始终没吐露半个同志的名字。 处决那日寒风刺骨。日军扒开她染血的衣领挂上"5号囚犯"木牌,逼她跪在晒谷场。 她偏挺直脊梁,把父亲留下的银针别进鬓角。枪响前突然传来清亮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像把尖刀划破死寂。枪声震飞了树梢的寒鸦,西湖边的芦苇荡跟着呜咽起来。 姑娘牺牲后第十年,东京审判席上展示着日军罪证。 那张牢笼前的照片辗转回到中国,人们才知晓"5号"叫魏文全。 她摔药盒发信号的留下镇石桥,如今刻着"巾帼魂"三个大字,桥洞里仿佛还飘着草药香。 2024年清明,桐乡魏家老宅修了座抗战纪念园。 白发乡亲指着新栽的茉莉花念叨:"文全丫头最爱这个香。" 杭州党史办在湖滨办起专题展,玻璃柜里并排放着两样物件:褪色的老照片旁搁着盒甘草片,标签上写着——"此药曾救伤员,亦藏山河图"。 年轻人举着手机拍短视频:"这姐姐眼神绝了,隔着屏幕都在发光!" 八十八年过去,留下镇的晒谷场变成小学操场。 升旗仪式上总有个保留节目:孩子们齐诵课文里那段话——"穿蓝布衫的魏先生把银针别好头发,她说中国人的骨头比烙铁还硬"。童声掠过稻田,惊起几只白鹭,扑棱棱飞向透亮的蓝天。 俗话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姑娘用二十五载活成一座丰碑,让世人懂了什么叫"人活一口气"。 信息来源: 《抗日女英雄-魏文全》 《暗夜绽放的铿锵玫瑰 —— 记抗日女杰魏文全》
1941年,新四军击毙了100多名日军,不久,日军派人来索要尸体,罗炳辉笑道:“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