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李世民将李建成杀害之后,第一时间便去找大嫂玳姬,见到大嫂之后,他说:“李建成已经是我的刀下亡魂,你最好从了我,”玳姬自知在劫难逃,便提出一个过分的要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公元626年初夏,长安城的空气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息,玄武门前的那场血战,不仅改写了大唐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一个女人的一生,李世民亲手射杀了兄长李建成,又斩杀了李元吉,鲜血染红了城门的石阶。 短短一日之间,兄弟情分彻底崩塌,权力归于一人,对天下人来说,这是一场决定新局的政变,对皇宫深处的人来说,却是灭门的灾祸。 事情结束得很快,李建成的尸身还在发凉,李渊已经被逼着承认结果,就在众人都以为李世民要忙于掌控朝政时,他却把脚步转向了太子妃的宫室。 外面的兵戈声渐渐平息,但宫墙内的紧张反而越发压抑,那是他大嫂的住处,曾经的太子正妃玳姬,就在那里等待未知的命运。 李世民走进去的时候,没有带着什么温情,他刚刚斩杀兄长,鲜血未干,眼神里只有掌控与冷厉,对玳姬来说,这一刻意味着一切已经无法逆转。 她的丈夫死于乱箭,她的儿子们的生死悬而未决,而她自己,也彻底失去了庇护,面对这样的局面,她无法反抗,也不敢奢求同情,她很清楚,自己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 玳姬的身份本该是尊贵的,作为京城里人人称颂的才貌佳人,她嫁入东宫时风光无限,她主持宫务,养育子嗣,曾经是太子府的核心人物,但玄武门的血战,让她一夜之间从权力的中心跌入深渊。 眼前站着的不是昔日的弟弟,而是新帝,她明白自己在劫难逃,于是提出了一个请求,这个请求在旁人听来或许过分,却是她能想到的唯一自救方式。 她想用最后的身份与尊严,换取儿子的性命,哪怕只活下一个,也算是李家的血脉没有彻底断绝。 李世民听在耳里,表情看似平静,他点头应允,但心底并没有留下余地,对于他来说,这不是家事,而是江山社稷,他刚刚夺得天下的合法性,绝不会容忍任何隐患。 太子的儿子们,只要活着,就会成为日后反对者的旗帜,于是,他在口头上答应玳姬,却在暗中下令斩草除根。 这就是权力的残酷,表面上的一丝妥协,只是为了安抚眼前的人,事实是,李建成的子嗣全数被清除,甚至不分年龄,不留余地。 玳姬的请求,最终成了一场空,她唯一能保住的,是自己的一口气,可这口气并没有给她带来安宁,而是让她在往后的岁月里活在孤绝与痛苦之中。 玳姬的下场,史书里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正史寥寥数语,只提到李建成之死,并未留下她的姓名和身世,仿佛她从未存在过。 对比之下,李元吉的妻子杨氏却有清晰的下文,被李世民收入后宫,还为他生下了儿子,一个被承认,一个被抹去,区别并不在个人,而在政治。 收杨氏,是为了笼络隋朝旧族的势力,而玳姬,作为嫡长子之妻,则触碰了礼法的禁忌,兄嫂不得再嫁,更不容进入后宫,这是律法明文规定的底线,李世民心知肚明,他不能让这件事留下痕迹。 所以史书选择沉默,太子妃的名字消失了,太子府的档案被封存,连《贞观政要》也只是模糊地写着肃清旧党,那种冷漠比死亡更可怕,因为连记忆都被一并抹杀。 她的结局,只能在后世的传说里留下影子,于是明清时期的笔记和小说才虚构出一个“玳姬”,把她塑造成一个悲情女子,用来寄托人们对无辜女性的同情和对权力的控诉。 真实的历史里,她大概率是在寂静中消失了,或许被迫削发为尼,或许被囚禁在深宫,或者直接随丈夫和子嗣一同殒命,没有明确的时间,没有墓志铭,没有一段温情的记载,她的生命,连痕迹都不被允许留下。 李世民在晚年偶尔表现出悔意,他在昭陵写下思念兄弟的祭文,说起往昔共饮的场景,但他只提到兄弟,却没有一句关于大嫂。 因为在政治上,他无法承认这段存在,悔的是兄弟之情,舍不得的是亲缘,而对玳姬的沉默,正说明她的存在本身会动摇他所建立的合法性。 人们常说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玳姬就是被书写掉的那个人,她没有名字,没有归宿,她的声音被淹没在权力斗争的尘埃里。 回望那段历史,玄武门的鲜血早已干涸,盛世的贞观也被后人歌颂,但在歌颂声里,有一个角落是空白的。 玳姬的名字不在史书中,却在无数后人的心里留下了叹息,她不是主角,却承载了最沉重的悲凉,这个悲凉,比刀剑更刺痛人心。 这就是公元626年留下的另一面,一个帝王的崛起,一段家族的覆灭,一位女子在绝境中的挣扎,历史没有记录她的结局,但正因为这份空白,她才成为最值得记住的存在。
解放后,东方大国不承认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但对割让领土的条约没有废除
【162评论】【1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