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奈斯,真挺有意思。人家干完大使就没回欧洲、也没去土耳其继续当官,反而一头扎进了云南深山,开荒种地过起了农夫生活。他跟自然打小就有缘,小时候是在非洲热带雨林长大的,跑到云南就觉得像回了家一样——山川美、物种多,特别有感觉。 很多人退休第一时间就是要么回家乡,要么找个舒服的岗位继续,但奈斯没有这么做。他在2013年任期一结束,没再奔回布鲁塞尔,也没去别的国家当官员,而是直接和云南产生了深厚的联系。 他和妻子邓旻燕扎根在昆明东川的山里,搞起了农场,说是农场其实一开始就两公顷破旧的废铜矿地,地上坑坑洼洼,杂草都长不大,当时啥也没有,水电都得自己想法子解决。虽然不容易,但奈斯觉得这和他小时候在刚果雨林里“打游击”的生活差不多,一切都靠双手慢慢来。 1950年,奈斯在非洲出生,父亲是外交官,家里到处搬,从小就在茂密的丛林里摸爬滚打,这让他对保护自然格外看重。后来他学了社会科学和国际关系,进了外交部,在非洲、日本、大中华区各地断断续续做了几十年,担任过好几个国家的要职。 做驻华大使时,他跑遍中国很多地方,看多了这里的地貌和社会变化,所以卸任后才动了在中国更深扎根的念头。他发现云南的山水和热带雨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生物丰富,气候让人舒服,关键是妻子也是云南人,这一南一北,合起来就成了缘分。 刚到园子村,奈斯就把原来的废矿坑改成了名叫“卡比杉”的农场,这名字在非洲语言里讲的是“美好”的意思。第一步是补种树,先栽种四百多棵松树,用来稳住土壤。他坚持不用化肥农药,自己堆肥,养鸡养蜂,慢慢让地力恢复。 头几年什么都不见成效,但他挺住了,觉得自然应该慢慢苏醒。后来,玫瑰、核桃、中药材都种下去,养鸡蛋、蜂蜜也有了出产,土壤的肥力明显变好,慢慢被认作生态农场。他说农场像实验室一样,不断测试有效的生态做法。 不光是自己种,他还积极带着周围村民一起玩转生态农业。给农民做培训,推广不用翻地、地表种植等再生农业,让更多人受益。还有一次他参与湖州莫干山的竹林项目,看着当地怎么通过资源整合,每年做出庞大的经济产值。他甚至发起了中欧交流的环境论坛,号召各国环保圈的人一起合作,一块研究绿色发展。 而对于国内外不少媒体老拿偏见评价中国环境治理,他也直言,很多说三道四的从没有真正到过中国的山村和自然区,看法并不客观。比利时首相访华时,他以民间代表身份推生态交流;把一批东川旧民居翻新成绿色社区,在当地试出新路子,这些都远远超出了一个退休大使该有的影响力。 奈斯现在还不停发声,参与各类会议和报道,和更多中外环保团体、学者串联,国内很多大学生、环保组织也爱去他那农场实习和调研。对于外界,他不自居老师的姿态,而是愿意跟中国人一起一边学习一边探索生态之路。卡比杉农场也慢慢成了中外绿色资源的交流点。 外交官不仅仅能在会议室和文件堆里待着,还能翻山越岭,把技巧和经验用在生态圈子。他的现实经历告诉大家,生态不是口头说说,每个人都能在身边做点什么。
说起来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奈斯,真挺有意思。人家干完大使就没回欧洲、也没去土耳其继续
芸霄记史
2025-08-30 13:28: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