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突破临津江时,5个师的志愿军意外被美军堵在江边,一眼望不到头,挤在一起

阳光少年万德努 2025-08-30 15:28:57

1951年突破临津江时,5个师的志愿军意外被美军堵在江边,一眼望不到头,挤在一起遭轰炸伤亡过万,损失惨重,知晓这骇人的一幕,战后杨得志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杨得志1911年出生在湖南醴陵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从小就过着帮工讨生活的日子。1928年他加入工农革命军,参加了湘赣边秋收起义,随部队上了井冈山,编入红4军31团,从基层战士干起。长征时他当上红1师1团团长,带队过草地雪山,经历了无数次战斗。抗日战争中,他指挥冀中部队,反扫荡作战打得日军节节败退。解放战争里,杨得志任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参加了石家庄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部队攻克要塞,解放城市。1949年他担任第19兵团司令员,指挥太原战役,彻底击溃国民党军。1951年2月,杨得志率19兵团入朝,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兵团司令员,负责右翼作战任务。 曾思玉1928年参加革命,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过程。1949年他任64军军长,带队参加了多场重大战役。1951年入朝后,他负责64军的指挥工作,在第五次战役中执行突破临津江的任务。杨得志和曾思玉都是从基层爬上来的老革命,实战经验丰富,但这次战役让他们面对前所未有的难题。志愿军部队在朝鲜的作战环境复杂,补给线长,面对美军机械化优势,指挥协调成了关键。 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发起第五次战役,第19兵团在右翼负责突破临津江,向议政府迂回,歼灭英军第29旅。临津江宽百米,水深齐腰,南岸有陡峭崖壁,美军在北岸浪铺里和江桥设重兵防御,火炮覆盖整个江面。杨得志部署64军先攻占北岸要点,夺取江桥,作为先锋强渡,然后从南岸英军29旅与美军结合部插入。曾思玉接到命令时,部队离出发地还有30里,炮兵没到位,但上级命令已下,只能急行军前进,按时投入战斗。 64军的191师和192师作为第一梯队,向北岸美军据点进攻,很快拿下要点,控制江桥。但过江时问题暴露,部队对江况不熟,一个团就有200多名战士淹死。勉强上南岸后,美军出动飞机坦克反击,64军攻势受阻。杨得志调整计划,让大部队牵制敌人,小部队穿插。但炮兵跟不上,火力支援缺失,曾思玉与前线失去联系,只能把预备队190师投进去。杨得志见情况紧急,又派65军的两个师过江。江桥狭窄,部队渡江拥挤,不少人落水。 南岸先头部队遇美军顽强阻击,无法推进,五个师两万多人挤在20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美军抓住机会,用飞机坦克大炮猛烈攻击,志愿军伤亡惨重,超过万人。部队在密集火力下难以移动,最终通过反击突破防线。这次行动影响了整个迂回作战进程,志愿军损失巨大。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总投入95万人,加上朝鲜人民军,总兵力130万,对阵联合国军17个师。美军空中优势和火力密度让志愿军付出高代价,这次临津江事件就是典型例子。 战后,杨得志带头总结问题,对191师和192师的师长政委做了降级处分。19兵团政委李志民把这事叫“挥泪斩马谡”,意思是忍痛处理自己人,以整顿军纪。杨得志继续指挥后续作战,调整部队部署,巩固阵地。1953年他率部回国,担任军事职务。1955年授上将军衔,后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杨得志一生指挥过无数战役,这次事件让他更注重准备和协调。1994年10月25日,杨得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曾思玉1953年回国,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授中将军衔,继续从事军队建设工作。1983年他逝世。这次临津江事件暴露了志愿军在机械化战争中的弱点,像补给跟不上、通信中断这些问题,在当时的环境下很常见。杨得志的处分决定,虽然严厉,但体现了责任担当。整个第五次战役,志愿军损失7万人,被彭德怀视为四大败仗之一,但也为后来谈判争取了主动。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面对装备差距,靠意志和策略打出了气势。临津江突破虽损失大,但教训深刻,推动了部队改进。杨得志这样的指挥员,从基层上来,懂士兵苦楚,他的决定不是随意,而是基于事实。战后反思帮助志愿军在后续战斗中更稳健。历史看,这场战役虽惨烈,却体现了志愿军的韧性。 第五次战役的背景是美军企图侧后登陆,志愿军要夺回主动。右翼第19兵团的任务关键,但准备不足导致问题连锁。64军仓促行动,炮兵落后,直接影响火力掩护。部队拥挤被堵,美军火力集中打击,伤亡过万。这事提醒后人,战争中细节决定成败。杨得志战后处分,不是推责,而是吸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志愿军在朝鲜的作战,补给靠肩挑背扛,美军有飞机坦克,差距明显。临津江地形不利,江宽崖陡,渡江本身就难。五个师挤在一起,成了活靶子。战后,杨得志和李志民的处理,维护了纪律,也让部队警醒。整个战役虽有失误,但志愿军最终稳住了阵脚。

0 阅读:0
阳光少年万德努

阳光少年万德努

阳光少年万德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