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理会上,中国让德国出了个大丑,德国终于为屡次反华付出了代价。 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代表强硬发声,让德国此前在涉华问题上的“选择性发言”彻底暴露在国际社会面前。 德国刚结束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任期,原本希望以强硬的涉华言论为自己的卸任添些“存在感”,却没想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过去几年,德国在一些关系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经常高举道义旗帜,不断批评中国的人权、治理方式等,言辞激烈,却很少给出有说服力的事实和结果。 尤其是在国际热点事件调查方面,德国常常发布调查、呼吁问责,却常常不了了之。 比如他们高调宣布启动调查,结果三年过去也没有拿出结论,影响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形象。 不只是中国代表指出这一点,其他国家其实心里也在打问号:德国的透明和公信力,到底能支撑多少对别人的质疑? 中国代表在安理会上的回击可以说很有分量,安理会本身是讨论全球和平和安全的平台,不应用来攻击他国、搞政治操弄。 中国的言外之意很清楚,多边平台应该用于合作和协商,不能成为某些国家发布带有偏见甚至误导性信息的场所。 而德国恰恰在这些议题上反复用“双重标准”,一会自诩道义领袖,一会又能在涉及本国利益时选择沉默,这种前后不一的表态,已经被国际社会频频质疑。 在全球治理格局剧变之下,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安理会的话语权,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平等地听见,不再被一些发达国家轻易定义。 德国则习惯于把自己放在规则制定者的位置,时常用“人权”“透明”等议题来指责别国,却又回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当这种矛盾被一次次摆在台面上,信誉自然就会出现问题,这次中国直接点破德国调查长期无果,其实就是毫不客气地问了一个简单问题:既然你要求别人绝对透明,为何自己在关键问题上“查无实据”? 很多外媒和国际研究者对德国的形象也有类似看法,德国确实有一套人权和透明治理的理论,但在遇上需要平衡本国利益和对外道义的时候,经常进退失据。 比如在对待某些国际危机时,德国的实际行动远未达到其舆论水平。 外界还注意到,德国参与的调查屡屡没有下文,时常留下一地疑问,长此以往,一个频频以“问责”他人为名的国家,如果不能给出真实有说服力的调查成果,那自然难以再让人信服。 这种一边要求减少对中国依赖,一边还在国际场合打道德牌的做法也很难两全。 德国经济和很多行业都离不开全球合作,尤其是在新能源、制造和出口领域。 用情绪化的表达取代理性对话,反而会损害自身长远利益,即便是德国国内不少专家学者也建议,应该客观、理性地处理与中国的关系,而不是单靠站队和标签。 德国在安理会多次针对中国,但无法在自己的“调查”中提供更有分量的证据和结果,实际上是在消耗自己的国际信誉。 此次中国代表的直接反击,用事实和规则回应外交指责,其实不只是保护了自身形象,也是对推动国际多边合作的一次表态。 世界格局正在不断变化,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在上升,全球治理更需要实事求是、公正公开。 任何国家想借“道德高地”为自己的误导和责任转嫁买单,最终只能是信誉受损。 安理会上中国对德国的“亮剑”,绝不是虚张声势,而是更广泛国际社会希望维护公平合理规则的共同心声。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信息来源:凤凰网
给力!高志凯硬刚德国外长:作为战败国,德国没有资格对中国的内部事务指手划脚!
【7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