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8岁就退休在家的清朝摄政王载沣,晚年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掉了曾经代表着皇族荣耀的醇亲王府。儿子为此难以理解,大声的质问他“为什么?”然而他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就让儿子闭了嘴。 载沣出生在1883年的北京醇亲王府,那时候家族正面临重大转折。他的二哥被选为光绪皇帝,过继给咸丰帝,家中长子早逝,让他实际成为长子角色。1889年,全家搬到什刹海北府,他在那里长大。1890年,七岁的他继承醇亲王爵位,成为清朝最年轻的王爵持有者。1900年庚子事变中,他的未婚妻和岳母自尽。次年,他出使德国赔罪,在那里表现出不卑不亢的态度,回国后慈禧赏赐他金银绸缎,并把养女许配给他。这段婚姻生下溥仪,成为他人生关键点。1908年,光绪和慈禧去世,溥仪登基,他被推为摄政王,每天处理政务,推动新政,裁撤官员,建立禁卫军,还罢免袁世凯。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他颁布罪己诏,解散皇族内阁,辞去职务,那年才28岁,从此隐居王府。 隐居后的载沣不再参与政治,日子低调。他阅读旧书,教子女识字,虽然清苦但安稳。1949年北京解放,他适应新环境,取消府内礼节,家人互称同志,餐食转为粗粮。1950年生活更难,王府老化漏雨,仆人遣散,收入中断,八个子女开支重压。他变卖家产,但钱不够用。国立高级工业学校看中王府,想买来办公。他考虑后同意,以90万斤小米价格出售。钱到手,他分两份,一半家用,一半给子女。他的儿子听说后气愤质问,他平静回答留着它有什么用,儿子就没话说了。这件事反映出他务实的一面,清朝灭亡后,王府只是负担,卖掉换钱维持生活,还让建筑有用处。 卖王府前,载沣面对家庭压力增大,子女教育和生活费用不断上升。王府历史从康熙赐给明珠开始,传多代,见证家族兴衰。但现实中,它成了空壳,维修成本高,留着只会拖累。他权衡利弊,觉得交给国家合适,既补贴家用,又发挥作用。交易过程简单,买方勘察布局,他配合讨论。资金分配时,他仔细分成份,确保公平。儿子质问那刻,他没生气,只是直白回应。这句话点出核心,旧时代结束,新生活要面对实际问题。他这种态度,让人看到一个从权力顶峰跌落到普通人的转变,不执着于过去荣耀。 整个卖王府事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积累的结果。1949年后,北京变化大,旧贵族生活方式难以为继。他早年摄政时意气风发,推动改革,但起义后迅速退出,显示出对形势的判断。晚年卖府,同样是理性选择。90万斤小米在当时价值不高,但够维持一段时间。这反映历史变迁下个人无奈,清朝遗老们多面临类似困境,有人守旧,有人适应。他选择后者,卖掉象征物,换取实际益处。 卖掉后,载沣搬到东四北魏家胡同小院,那里简陋,只有古井和枣树。1950年6月,他又卖了这房子给政务院,用钱补贴。7月,全家移到东城利溥营平房,日子更接地气。他每天散步,与邻居打招呼。1951年初,他感染风寒,身体垮掉。2月3日去世,享年68岁。丧事简单,由儿子溥任和弟弟载涛办理,灵堂朴素,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墓碑只刻姓名生卒年。
1950年,28岁就退休在家的清朝摄政王载沣,晚年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掉了曾经
混沌于浮云
2025-08-30 17:41: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