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陕西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国家得20元,44年后博物馆找上门:你捐的是国宝,价值不可估量!特意邀请您来领奖! 孔忠良1955年出生在陕西咸阳市韩家湾村,那地方靠近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村里人靠种地过日子,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咬牙供他上学,他从小就瘦小,帮家里干农活,放学后常在村边水渠转悠捡废铁换零钱。村子周围是古陵遗址,村民偶尔挖出老物件,但孔忠良那时候没想那么多,就知道生活不容易,得补贴家用。学校是村里的旧房子,他每天走几里路去上课,课后还得帮父母担水或收庄稼。父母教他要本分,他也听话,早起吃玉米糊,晚上点煤油灯看书,但更多时候是早睡,为第二天干活攒力气。韩家湾村在渭河北塬,交通不便,上学靠步行,孔忠良习惯了这种日子,没啥怨言。 1968年9月,13岁的孔忠良放学后在狼家沟水渠边捡到一块白石头,大小2.8厘米见方,表面光滑,上面有花纹和字。他不认识那些篆体字,就带回家给父亲看。父亲孔祥发文化不高,但觉得这不是普通石头,像是老物件。第二天,父子俩坐公共汽车去西安陕西省博物馆。博物馆专家一看,确认是和田白玉做的玉玺,上刻“皇后之玺”四个篆字,高2厘米,重33克,边有螭虎云纹。专家查古书和出土地点,认定这是西汉吕雉的玉玺,那地方离吕后陵很近。吕雉是刘邦妻子,西汉开国皇后,这玉玺是她的信物,见证了汉朝政治制度。孔祥发说放家里不合适,交给国家。博物馆给20元做路费,那时候20元够工人一个月工资,一家人吃几个月。父子俩拿钱回家,用来补贴家用。这事儿对他们就是小插曲,没多想价值多少,只觉得上交是应该的。 玉玺进了博物馆,成为专家研究对象。它是汉代玉器顶尖货,雕工精细,螭虎云纹栩栩如生。研究显示,它可能从吕后陵流出,体现了汉朝工艺和篆刻水平。文献《汉官旧仪》记载皇后玉玺金螭虎纽,但这枚是玉的,印文相同,全国独一份。出土地点在长陵附近,封土西一公里陵园内,形制和文献相符。专家翻战国后资料,确认其历史价值,无法用钱衡量。它不光是文物,还承载汉朝政治文化信息。博物馆没大张旗鼓宣传,就放进库房。孔忠良回家后生活照旧,继续上学干活。这20元在当时是大钱,但对孔家是感谢,没让他们觉得自己做了多大事儿。玉玺保存完整,没流落民间,成了后人研究汉史的证据。 时间过去44年,2012年春天,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整理档案,看到孔忠良捐赠记录。他们通过老资料和村里询问,花几个月找到他家。那年孔忠良57岁,还在村里种地。工作人员上门,说他捐的玉玺是国宝级文物,现在是镇馆之宝,想请他参加表彰会,补发奖金。孔忠良说当年20元够了,不需要奖金。但在劝说下,他同意去。表彰会由陕西省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组织,12月1日在博物馆大厅举行,对孔忠良等10人表彰。他领到“保护大遗址十大杰出人物”证书,说自己是庄稼人,上交是本分。现场媒体报道,玉玺展出时标签标注他捐赠。基金会寻访文物保护功臣,孔忠良是其中一个。他们查老记录,问当地人,才找到他。这不光是个人荣誉,还想宣传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表彰后,玉玺名气更大,游客来看,总问是不是农民捐的。博物馆做展览,讲孔忠良故事,让更多人知道国宝来历。孔忠良生活没变,继续务农,种玉米小麦,头发花白,仍住老屋。村里人提起,他只点点头,不多说。他没后悔上交,也没觉得自己多了不起。这事儿显示普通人能做不普通事,20元换国宝,44年后换尊重。玉玺背后是汉朝历史,吕后时代故事,是研究汉代政治工艺的证据。孔忠良选择让宝贝留给国家,没毁在乱世。博物馆这些年整理档案,找默默贡献的人,孔忠良就是例子。表彰不是一时兴起,是想告诉大家,文化遗产保护靠每个人。 这故事接地气,就发生在陕西农村,孔忠良一家本分农民,没啥大起大落,但他们的决定保住国宝。捡到东西上交,是老一辈朴实作风,现在听来还挺暖心。玉玺从水渠到博物馆,跨越两千年,靠的就是这种无私。专家研究出它的价值,全国独有,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高峰。44年后找上门,不是补钱,是补认可,让人觉得社会没忘好人好事。孔忠良拒绝奖金,坚持本分,这点最打动人。文物保护不是专家的事儿,普通人也能参与,像他这样,捡到就交,国家才能留住历史。 孔忠良从13岁到57岁,生活圈子就在韩家湾,没去城里闯荡,但他的事儿传开后,成了文物保护典型。基金会表彰10人,他是其中一个,证书是肯定。玉玺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标签写捐献者名字,每天有人看。专家说,它是汉代皇后玺唯一实物,价值在历史研究上没法估量。出土地点靠近长陵和吕后陵,证明真实性。孔忠良父子没私心,博物馆也没藏私,才有这结局。这事儿让人想,生活中小举动能影响大历史。20元路费在1968年是实惠,现在看是精神财富。表彰会后,故事见报,更多人知道,激发大家保护文物意识。
1968年,陕西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国家得20元,44年后博物馆找上门:你捐的是国
文山聊武器
2025-08-31 21:36:05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