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韩国突然宣布了! 韩国政府8月29日召开国务会议审议并通过2026财年预算案。预算总支出规模达728万亿韩元(1000韩元约合人民币5.1元),较今年增长8.1%,远超今年2.5%的增幅,总额创历年新高。 这是李在明政府编制的首份预算,标志着韩国财政政策正式从前政府时期的“紧缩”转向“扩张”。 报道称,面对该国经济结构性动力不足的危机,韩国政府将预算重点投向拉动增长的人工智能(AI)和研发领域:其中,AI预算由3.3万亿韩元增至10.1万亿韩元,增幅逾两倍。 韩国政府近日通过的2026财年728万亿韩元预算案,不仅创下该国史上最高支出纪录,更标志着其财政政策正式从紧缩转向扩张。 这份李在明政府上任后的首份预算案,将研发预算增幅锁定在19.3%,其中AI领域预算激增206%,引发全球关注。 在这组数字背后,隐藏着韩国经济转型的深层逻辑与未言明的战略困境。 韩国此次预算扩张绝非简单凯恩斯主义式的经济刺激,而是面对“结构性动力不足”危机的被迫反应。 其出口依赖型经济模式正遭遇三重挑战: 半导体周期波动性加剧、中国产业链自主化带来的竞争压力、以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传统优势产业如造船、显示屏面临中国产能碾压,半导体独木桥式支撑的经济结构风险日益凸显。 政府选择此时大幅增加支出,实则是以财政手段为经济结构转型购买“时间窗口”。 将AI预算从3.3万亿韩元提升至10.1万亿韩元,这一惊人增幅背后包含三层战略考量: 1. 抢占技术主权:在美中科技战背景下,韩国试图在AI领域构建“第三极”力量,既避免完全依赖美国技术,又防范中国技术渗透。 其重点投资的AI半导体、边缘计算等领域,直指全球产业链关键环节。 2. 弥补人口结构缺陷:韩国全球最低的生育率导致劳动力急剧萎缩,AI被视为维持制造业竞争力的唯一出路。 其AI战略特别强调制造业智能化,体现“机器换人”的紧迫性。 3. 地缘政治博弈:通过AI军事应用预算的大幅增加(军工被列为六大关键领域之一),韩国正悄然构建“技术威慑”能力,应对朝鲜威胁的同时提升在美日韩联盟中的话语权。 这场豪赌面临三大潜在风险: 1. 财政可持续性:韩国政府债务占GDP比例已从2019年的39.8%升至2023年的54.1%,继续扩张可能触发主权信用评级下调。 与日本不同,韩国不具备“债务内部化”的金融环境,外债风险较高。 2. 产业生态缺陷:韩国AI发展面临“大企业垄断”与“中小企业乏力”的结构性矛盾。 三星、SK等财阀可能独享政策红利,而初创企业难以获得真正支持,这与美国硅谷的创新生态形成对比。 3. 人才储备不足:韩国AI工程师数量仅为中国的1/10,美国的1/8,且面临中美两国的人才虹吸效应。 预算案中对人才培养的投入相对不足,可能导致“有设备无人用”的困境。 韩国选择此时重押AI,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刺激日本加大AI投入,形成东亚科技竞赛新态势; 迫使中国重新评估在AI产业链中的合作与竞争策略; 为全球AI标准制定增加“亚洲变量”,打破目前中美主导的格局 技术民族主义的边界何在? 韩国这场由国家主导的AI大跃进,本质上是一场技术民族主义的实践。 值得深思的是:当各国纷纷通过国家力量推动技术发展时,全球科技合作体系将走向碎片化还是新平衡? 特别是在AI治理、伦理标准、数据流通等关键领域,民族主义与技术全球化之间的张力正在加剧。 韩国预算案中一个被忽视的细节是:其AI研发预算中仅有不足5%用于国际合作项目。 这是否预示着未来科技发展将进入“各自为战”的时代? 而当各国都将AI视为战略竞争工具时,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又该由谁来负责? 这场728万亿韩元的豪赌,最终赌上的可能不仅是韩国经济的未来,更是全球科技合作体系的走向。 您认为在技术民族主义崛起的时代,中国应当如何平衡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 欢迎分享您的见解。 (本文基于公开权威信源深度分析,坚持客观立场,旨在促进理性讨论。原创内容仅供交流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决策建议。)
就在刚刚韩国宣布了9月1日重磅消息!韩国刚刚公布了2026年超级预算
【10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