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父亲去“北漂”,孙玉良:我决心用智慧创造“忠孝两全”的奇迹】
2025年9月1日,秋意初显的北京,我拉着父亲的手走进北京厚德养老院。九月是一年中最好的月份之一,俗称“金九”。九月一日又是金九第一天,大好日。选择在这一天让父亲入住养老院,也是经过一番考量的,象征着出师大吉。80岁的父亲茫然地望着北京川流不息的人群,右手紧紧攥着我的衣角,一如我小时候因为怕生紧抓着他衣角的样子。只是这次,我们的角色互换了。
这个决定的种子,在三年前母亲离世的那天就已埋下。父亲的世界仿佛随着母亲的离去骤然缩小,最终凝固在老家那方小小的院落里。他会在清晨独自哭泣,会在黄昏对着空荡的藤椅喃喃自语。我辞去江苏的工作回乡陪他,算起来有将近一千个日夜,我们守着共同的悲伤,却也面临着最现实的困境——银行卡上的数字不断减少,而尽孝需要资本。
不知有多少次,我想送父亲去养老院,但他坚持不去。在他的印象中,养老院是一个孤独终老的地方,锁起来就不让出来了。其实哪里是呢?我在北京厚德养老院工作了两个月,发现这里的入住长者享受着充分的自由。我跟父亲解释,还请舅舅和姐夫一起劝说他,但他就是不听,故土难离的顽固不化,已深深镌刻在他的骨子里。
一切都在忐忑中推进,虽然父亲有点冥顽不灵,但我并没有放弃带他出去闯天下的想法。当收到厚德养老院的副院长聘书时,我知道这是命运的安排——作为副院长,我既能工作挣钱,又能将父亲安置在专业机构,每天都能陪伴他。当然,这一切亏了推荐我的北京时代英杰经济文化院院长李笑天老师,他是我的伯乐;更亏了北京厚德养老院的刘训香院长,她慧眼识金不说,更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人。他们两位都是出现在我生命中的贵人,天时、地利、人和俱备,才能圆了我的“忠孝双全”梦。
入住第一天,父亲像个迷路的孩子。我带着他熟悉每个区域:“这是餐厅,每天早上七点半,中午十一点半,晚上五点半准时开饭。”、“这是花园,我们明天早上可以来这里晒太阳”、“这是理疗室,专门给您这样腰不好的老人做康复。”、“这是小菜园,你闲下来的时候,可以拔拔草活动活动筋骨”。我知道,对父亲而言,重要的不是在哪里生活,而是是否还能感受到家人的温度,这些我都能给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对待养老院的每一位老人都很好,何况他是我的父亲。
我决定每天下班后,都陪父亲在园区散散步,让他渐渐记住其他老人的名字。厚德养老院藏龙卧虎,会下象棋的,会唱歌跳舞的,会诗朗诵的,会打乒乓球的,会说绕口令的,会打八段锦的,会跳交际舞的……,啥叫老有所乐?老了得有一个自己的乐趣,才有乐的资本。我给父亲配了一个智能手机,我决心教会他,让他也学会拍抖音。甚至我想教他AI,与时俱进嘛,不能落下父亲。
当然,现实的压力依然存在。北京的房租、养老院的费用、父亲的医药费、儿子的结婚费用,我自己身体也是亚健康,需要理疗的费用……这些数字时刻提醒着我不能松懈。但每当看到父亲入住养老院后露出的笑容,听到他骄傲地和其他老人说“这是我儿子,他是这里的副院长”,我就知道这个选择值得。
有人问我什么是“忠孝两全”。我想,它不是完美平衡的神话,而是带着负担前行的勇气。在这个老龄化日益加深的时代,我们这代人注定要背负更多。尽孝不需要悲情叙事,它只需要最朴素的陪伴——即使是在异乡的养老院里,即使要靠日夜奔波才能维系。
我想抽出几天时间,陪父亲到北京到处转一转——去天安门看升旗,去故宫看看,去圆明园和颐和园,去“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地方拍照……,父亲来自农村,一辈子没有出过几次门,我知道他心里也有想玩的童真,以前只是舍不得花钱罢了。想象一下,当我们融入观旗的人群,当国旗冉冉升起,我相信父亲会明白:爱不只是长相守,更是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让他一个人面对衰老与孤独。
“北漂”的路还很长,但握着父亲的手,我知道这就是“忠孝两全”最真实的模样——不是奇迹,而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