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东风-5C其貌不扬为啥压轴登场,传言“过时”为啥不淘汰? 1965年,国

爱即永不变 2025-09-05 23:02:33

[熊猫]东风-5C其貌不扬为啥压轴登场,传言“过时”为啥不淘汰? 1965年,国家决定搞洲际导弹,定名叫东风-5,交给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去研发,那时候技术底子薄,只能用液体燃料,靠发射井部署,用两级推进。 到了1980年5月18日,东风-5第一次全射程试射成功,飞了9000多公里,中国也成了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有洲际导弹的国家。 东风-5全长32.6米,直径3.35米,起飞重量183吨,射程能到1.2万公里,基本能打到全球主要目标。 不过,技术总在进步,时代也在变,最初的东风-5在射程、精度和突防能力上慢慢有点跟不上,于是科研人员没停下脚步,接连推出了东风-5A、东风-5B,到了2017年,东风-5C正式试射。 比起前辈,这款导弹进步可不小,首先是弹头能力大幅提升,最早的东风-5只能带一枚300万到40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东风-5A能带4到5枚分导式多弹头,而东风-5C据说能带10枚分导式弹头。 这种技术能让导弹在几百公里范围内精准打击多个目标,还能灵活调整打击顺序,突防效果和破坏力都大大增强。 弹头升级只是开始,东风-5C的技术改进也很硬核,液体燃料发动机优化是它的核心优势,跟固体燃料比,液体燃料推力更大,能带更重的弹头,还能缩短发射准备时间。 以前液体导弹得花好几小时加注燃料,反应慢,但东风-5C用了安瓿化技术,燃料预装密封,随时能打,做到全时战备,加上它还带了诱饵弹头和欺骗技术,能更好应对敌方的反导系统,突防能力杠杠的。 有人说东风-5C过时,主要是嫌它用液体燃料,还得靠固定发射井,相比固体燃料导弹的机动性和快反应,液体导弹看着有点“笨”,但这想法其实没看透东风-5C的真本事。 液体燃料导弹在同样体积下能带更多燃料和更重弹头,这让东风-5C在射程和载荷上甩开不少固体导弹,它的射程据说能到1.2万到1.5万公里,全球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打到,甚至能从南半球绕过美国反导系统,直击其本土。 这种超远射程和大载荷能力,很多新式固体导弹都比不了。 发射井也不是啥短板,而是战略选择,固定发射井很坚固,能保护导弹,适合长期值班,东风-5C的个头和重量决定了它更适合固定部署,不是非得搞公路机动。 这跟俄罗斯的萨尔马特导弹一个道理,那款导弹也是液体燃料、发射井部署,但照样是俄核力量的顶梁柱,东风-5C也是这么个逻辑,靠大载荷和远射程,稳稳当当撑起中国战略核力量。 2025年阅兵,东风-5C压轴出场真不是随便安排的,它是东风-5系列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核威慑体系的重要支柱。 跟巨浪-3潜射导弹、惊雷-1空基导弹,还有东风-61、东风-31这些陆基导弹一起亮相,东风-5C展现了中国核力量的全面性。 它的压轴出场,既是对历史传承的致敬,也是对现代作战能力的自信展示,比起更新的东风-41,东风-5C在载荷和弹头数量上还有优势,尤其在需要高当量、多目标打击的时候,它就是无可替代的杀手锏。 至于“过时”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东风-5C一直在改进,核弹头小型化让它能带更多分导弹头,制导系统升级让命中更准,突防技术进步让它面对现代反导系统也不虚。 这些升级让东风-5C从50年前的老将变成了适应现代战争的利器,更关键的是,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战略威慑,震慑潜在对手,维护国家安全。 东风-5C的意义不光在技术,更在战略,中国核力量一直坚持最小威慑,规模在五大核国里最小,但东风-5C的强悍能力确保了中国在战略博弈中的底气。 面对外部威胁和地区战略平衡的挑战,东风-5C每次亮相都在告诉世界:中国有能力捍卫自己,任何挑衅都得掂量后果。 从1965年研发起步,到2025年压轴亮相,东风-5C用60年的进化证明了它的价值,外表低调,实力却不容小觑。 未来,技术还会进步,东风-5系列可能还有新升级,但现在,它就是中国核威慑的定海神针,守护着国家的和平与尊严。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0 阅读:63

猜你喜欢

爱即永不变

爱即永不变

爱你永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