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作战后遗症:在战争结束的三十六年内,就已经出现了6000人的云南百姓伤残,一

熹然说历史 2025-09-07 22:36:08

对越作战后遗症:在战争结束的三十六年内,就已经出现了6000人的云南百姓伤残,一个寨子里面的人更是87人仅有78条健全的腿 硝烟散去三十多年,战争留下的不仅是记忆,还有埋在云南边境山野间的隐形杀手。从1979年至今,文山州因触雷致伤残人数近6000人,而沙仁寨这个87人的小村庄,竟只剩下78条健全的腿。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破碎家庭的血泪故事。 中越战争从1979年持续到1989年,长达十年的边境冲突在云南大地上留下了深重的创伤。战争期间,中越双方在边境埋设的地雷超过200万颗,形成了161个混合雷场,总面积超过400平方公里。这些地雷种类繁杂,包括防坦克雷、防步兵雷、松发雷、绊发雷、跳雷、诡计雷等至少数十种,成为世界上罕见的高密度混合雷场。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边境的沙仁寨曾经最为”著名”:87名村民被地雷炸得只剩下78条腿,这个数字让人触目惊心。村民们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为了生存不得不在雷区中”刨食”。60岁的邹大树,大半生都在和这些地雷斗争,他家中父子五人,仅他一人身体是”完整”的。他的父亲、大哥、三弟在干活时分别被地雷炸伤后截肢,26岁的四弟在拿地雷把玩时爆炸,当场死亡。 地雷的威胁远比想象中更加复杂和危险。有些地雷看上去虽然只有月饼大小,可是爆炸威力却不小;还有绊发雷,与其相连的钢丝隐藏在草丛里,不小心脚挂到钢丝,整个人瞬间被炸倒。更让人防不胜防的是,同一条路,走在前面的人没事,结果后面的人跟过去就被炸断了腿,更有甚者,前几天行走是安全的,可是过两天原路行走,就会有人踩雷被炸。 陈正方先后触雷三次被炸,左腿截肢,眼角膜被炸坏几乎看不清东西,半边脸变青了。他的左手食指已无法自由弯曲,前胸、两个手臂至肩膀部位,满是疤痕。这样的悲剧在边境村寨不断重演,村民们谈雷色变,但又无法离开祖辈生活的土地。 面对雷患的威胁,一些村民开始自发学习排雷技术。仅村民邹大树一人,从战后到现在就排了四五十颗地雷。53岁的村民陈光富,为排雷做出了贡献,原昆明军区还为其颁发过一支笔、一个烟灰缸和三等功荣誉证书。这些普通农民用血肉之躯与死神搏斗,只为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全生活。 转机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1992年至1994年、1997年至1999年、2001年至2008年,中越边境云南段进行了两次大面积扫雷和一次勘界扫雷。政府组织专业排雷队伍,开始有计划地清除这些战争遗留的隐患。 2015年11月3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批复精神,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作战任务启动,目标是对”57.6平方公里的雷区进行彻底排除,并协助地方对24.1平方公里雷区实施永久封围”。这次排雷行动规模空前,400余名排雷精兵向雷场挺进,他们几乎全都是90后士兵。 排雷工作的危险性不言而喻。雷区具有爆炸物种类多、分布密集、雷区面积大、坡度陡等特点,整个雷区接近60万平方米,平均坡度在70度左右,乱石丛生,有的雷区附近还有村落,不能使用大规模爆破拆除,只能采取人工排雷。排雷官兵们穿着几十斤重的防护服,在高温环境下作业,常年平均气温都在30度以上,穿上几十斤重的搜爆服,不到几分钟浑身就能湿透,大多数战士身上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病。 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也付出了沉重代价。2018年10月11日,中越边境云南段坝子雷场,南部战区云南扫雷大队扫雷四队士兵杜富国在执行扫雷任务时,一枚加重手榴弹突然爆炸,杜富国失去了双眼双手。这位27岁的年轻士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战友筑起生命屏障,成为新时代的排雷英雄。 经过多年努力,排雷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至2018年的这次排雷总共清除雷区18片,面积超190万平方米,销毁地雷超过7.1万枚,其他爆炸物1.8万多枚。2018年11月16日,中越边境云南段已扫雷场移交仪式在云南麻栗坡县猛硐乡老山西侧雷场举行,标志着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作战行动圆满结束。 对于那些因为地雷而致残的村民,政府也提供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受害者获得了免费假肢配置,每年还有残疾补贴。2011年云南网报道,当年触雷的87名村民仅剩5人,这既反映了岁月的无情,也见证了这段痛苦历史的逐渐远去。 如今的边境地区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曾经的雷区变成了良田,村民们可以安心耕作,不再担心脚下突然响起的爆炸声。边境贸易重新活跃起来,道路畅通了,经济发展了,孩子们也能安全地上学了。 三十多年来,6000多名云南边民为战争遗留的地雷付出了血的代价,沙仁寨87人78条腿的悲剧更是让人痛心。今天,当我们走过这些曾经布满地雷的土地时,不应忘记那些为和平发展做出牺牲的普通百姓,以及为清除雷患而英勇献身的排雷英雄们。你认为在和平时期,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关爱这些战争受害者?

0 阅读:166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