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月20日凌晨,大连市空军单位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恶性案件。三名歹徒乘出租车来到空军驻大连某部门前,其中一人假装要拿证件,吸引正在执勤的哨兵的注意力,另一人绕到身后,用藏在衣袖里的铁锤猛地敲向头部,致使晕倒,抢走了一支五六式冲锋枪。
1999 年 1 月 20 日凌晨 3 点 40 分,一辆红色桑塔纳出租车缓缓停靠在大门前,三名身着警服的男子下车后径直走向执勤哨兵杨某。
其中一人佯装出示证件吸引注意力,另一人突然从背后挥起铁锤砸向杨某头部,瞬间将其击倒在地。三人迅速抢走杨某身上的五六式冲锋枪和两个弹夹,消失在夜色中。
案件发生后,中央和辽宁省、大连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公安部直接将此案列为当年全国 8 起挂牌督办案件之首,代号 “1・20 特大劫军枪案”。大连警方紧急调集全市 60% 警力,展开地毯式排查。
专案组先后走访 15 万人次,调查 2 万多台车辆和 5000 多处出租屋,甚至悬赏 10 万元征集线索,但受限于当时落后的刑侦技术,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一直到 2007 年 3 月 11 日,沙河口区两家药房接连发生蒙面抢劫案。劫匪蒙面持匕首威胁店员,抢走现金和药品。现场勘查中,警方提取到一枚清晰指纹和唾液样本。令人震惊的是,这些生物信息与 1999 年案发现场烟头上的 DNA 完全吻合。这个关键发现让尘封八年的悬案重见天日。
大连市公安局立即成立联合专案组,将两起案件并案侦查。通过新建成的天网监控系统,警方锁定一辆可疑面包车,并追踪到车主梁斌(42 岁,某单位司机)和赵海(41 岁,车间主任)的行踪。3 月 12 日凌晨,当两人从洗浴中心出来时,早已埋伏多时的特警一拥而上将其抓获。
审讯室里,梁斌起初百般抵赖,但当警方在其家中搜出那支编号清晰的五六式冲锋枪时,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塌。这支枪被精心藏匿在床下铁箱中,箱内还藏有 2 支猎枪、87 发子弹及多把管制刀具。在酒肉攻势下,梁斌交代了 1999 年伙同赵海、孟某、银某、都某等人假冒警察抢劫军枪的全过程。
这个犯罪团伙的运作模式令人咋舌。成员均为 40 岁左右的普通市民,有的是工厂职工,有的是个体经营者,平时以工友、同学关系为纽带,作案时临时纠集。
他们曾多次密谋抢劫银行,但因畏惧刑罚而放弃,转而实施十余起普通抢劫和数十起盗窃,涉案金额达 30 余万元。更令人后怕的是,抢到冲锋枪后,他们仅在野外试射过十余发子弹,始终未敢将其用于作案。
从案件细节来看,歹徒的作案手法显示出一定的预谋性。他们选择凌晨时分哨兵警惕性较低时下手,利用"假意拿证件"的借口分散注意力,再实施突然袭击。
这种分工明确的作案方式,表明犯罪团伙可能经过事先踩点和周密计划。而被抢的五六式冲锋枪作为军用制式武器,一旦流入社会,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是为何此案会被公安部列为头号督办案件的重要原因。
案件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深思。军事单位的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存在漏洞?哨兵执勤时的警惕性是否足够?这些问题在当时引发了广泛讨论。
案件发生后,相关单位迅速加强了安保措施,包括增加哨兵数量、改进执勤流程、安装监控设备等,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这也推动了全国范围内军事单位安全防范工作的升级。
这起案件在当时引起了公众对军营安全的普遍关注。人们意识到,即使是军事单位也并非绝对安全,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同时,案件的快速侦破也增强了公众对警方的信任。媒体报道中强调,这起案件的侦破体现了警方的专业能力和高效协作,为后续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多年后回顾这起案件,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其带来的警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安全防范工作永远不能松懈,尤其是在重要场所和关键岗位。
同时,也展现了我国执法机关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定决心。这起案件的成功侦破,不仅是对犯罪分子的有力震慑,也是对公众安全感的有效提升。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安全意识的提高,类似案件的发生概率已大大降低。但这段历史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居安思危,不断完善安全防范体系,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案件的侦破过程和结果,也成为了我国刑侦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为后续案件的处理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