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这耳光真够响亮 这几年,立陶宛在国际舞台上折腾得不小。 回头一看,日子反倒没见好,反而添了不少麻烦。 其实把事情捋一捋,就能发现,立陶宛这一路走来,真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本来和我国做生意好好的,硬生生闹腾成现在这样,真让人觉得惋惜。 事情最初还得从2021年说起。 当时立陶宛突然在涉台问题上搞小动作,允许台岛以“台湾”名义设立所谓代表处,结果引发了我国强烈反制。 我国很快就采取了措施,限制了和立陶宛的贸易往来。 说实话,做生意讲究的是互信、互利,立陶宛一边嘴上说合作,一边又做着伤害双方感情的事,这样的做法,自然没什么好果子吃。 而且,立陶宛本来和我国的贸易额对他们来说并不小,每年都能赚不少。 可就是这么一折腾,直接让许多企业失去了重要的市场。 立陶宛一些企业后来还试图通过第三国把货卖到我国,但收效甚微。 其实,国际贸易从来都不是某一方能单方面操控的,尤其像我国这样体量的大市场,说断就断,立陶宛很快就感受到了寒意。 立陶宛当时明显是想借美国和欧洲的力。 他们觉得只要站到美国这边,背靠“大树”,不愁没生意。 不仅如此,他们还想借机在欧盟内部刷存在感,把自己当成“先锋”。 可现实往往没有他们想得那么简单。 虽然美国和欧盟嘴上都说支持立陶宛,但真到关键时刻,能落地的好处并不多。 最早几轮,美国和欧盟给了一些象征性的经济补偿,可这些和立陶宛失去的市场根本不成比例。 企业过得紧巴巴,老百姓的日子也没见宽裕多少。 这两年,美国承诺要给立陶宛军事援助。 立陶宛本来挺高兴,以为能趁机“升级装备”,改善国防。 政府甚至还大手笔定下了买坦克、搞军备的计划,把不少GDP都砸进了军费。 但就在大家期待援助款项落实时,美国突然改口,说援助规模得缩减。 立陶宛等了又等,最后能拿到的援助杯水车薪。美国这变脸速度,让立陶宛政府和民众都措手不及。 其实美国一贯如此,承诺得好听, 实际落地的时候总是各种条件、各种限制。 对美国来说,利益才是第一位。 只要不符合自身利益,甩手就走,根本不会替立陶宛考虑。 立陶宛这回也算是彻底明白了,过度依赖外部势力,寄希望于别人的承诺,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眼下的立陶宛,经济没起色,生意黄了,军费却越来越高。 本来有限的财政资源,被挤压得紧紧的。 老百姓对此颇有怨言,觉得政府把钱都花在了“打肿脸充胖子”上,生活水平却没见改善。 尤其是那些原来仰赖我国市场的企业,现在只能苦苦支撑,有的甚至面临倒闭。 从这几年的经历来看,立陶宛在对外关系上有点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眼光。 和我国“翻脸”之后,本以为能靠美国和欧盟撑腰,结果却发现,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利益驱动。 只要不涉及他们的核心利益,所谓的“盟友”也不过是说说而已。 参考:财联社——立陶宛证实收到美国削减军援通知
郑丽文这次真刚上了直接挑明要选到底不再接受钦点安排朱立伦把中评委副主席秘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