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屏边县烈士陵园里,刘乱水烈士已孤寂长眠四十余年。寒来暑往,他的墓碑前从未有亲人驻足,这份等待,太长太久。 他是河南人,成长于单亲家庭。1979年2月17日,21岁的刘乱水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为国捐躯,后被追记为三等功臣。远在家乡的父亲,听闻儿子牺牲的噩耗后精神崩溃,却只能一遍遍向人诉说:“我的儿子是英雄,可我连他埋在哪儿都不知道。” 老人揣着儿子入伍时拍的唯一一张军装照,跑遍了县城的民政所和武装部。那时候哪有什么全国联网的信息库,工作人员翻着厚厚的纸质档案,查了半天只说“刘乱水烈士确实牺牲了,安葬在云南边境烈士陵园”,具体是哪一座、哪一排,谁也说不清楚。老人家里穷,连去云南的火车票都买不起,只能对着照片抹眼泪,直到1998年临终前,还攥着那张泛黄的照片念叨“我对不起娃”。 刘乱水的墓碑就立在陵园不起眼的角落里,碑上只有姓名、籍贯和牺牲年份,连张照片都没有。每年清明,总有志愿者来献花,可没人知道他的家人在哪儿。直到2021年,屏边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启动“烈士寻亲”专项行动,工作人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刘乱水的信息录入了全国烈士寻亲平台,还联系了河南当地的媒体帮忙扩散。 没想到没过多久,刘乱水的堂弟刘建国就看到了消息。他说家里老人早就传下话,“有个叫乱水的堂哥在云南打仗没了”,可家里一直没人有能力去寻亲。等刘建国带着家人赶到屏边烈士陵园,对着墓碑跪下的那一刻,距离刘乱水牺牲已经过去了42年。 这事看着让人暖心,可细想之下全是遗憾。当年那么多年轻战士为国捐躯,为啥连“埋在哪儿”这么重要的信息,都没能及时准确地告诉家属?那时候战事紧张可以理解,但战后几十年里,就没人想着把烈士信息梳理清楚、对接家属吗?全靠后来的专项行动和志愿者帮忙,这根本不是“应该如此”的事。 烈士用命换来了和平,可他们的亲人却要为“找墓碑”等上一辈子,这背后是过去烈士信息管理机制的严重缺失。现在有了联网平台、专项行动是好事,但更该想想,怎么从根上把工作做在前头,别再让“烈士孤寂长眠、亲人苦苦等待”的悲剧重演。毕竟,让英雄魂归故里、被亲人铭记,才是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17年,40岁军阀王德庆病逝。临终前,他偷偷塞给17岁小妾30万大洋,一再叮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