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这张照片老照片拍摄于延安时期,我是第一次见到,我相信见过的人肯定也不多吧,老照片留影,弥足珍贵! 延安的黄土,真是扎进骨头里。 走在那条窄窄的山道上,鞋底每踩一步,就带起一阵灰尘,连空气都带着土腥味。那地方,没什么绿油油的草地,也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建筑,只有一片片黄土和陡峭的山。 毛泽东住在这里,这里的风沙也像是他的日常一部分。 说起住,他住得可真简单,就是窑洞。很多人看了都会觉得惊讶,这就是他的大本营。 窑洞里没有什么高档家具,床是简易的,桌上常年摆着几本书、一些文件和茶具,墙上挂着几张毛毯,像是农村里普通人家的一间小屋。 毛有个习惯,总是搬来搬去的。 你看他常常换住处,大家都知道,这不是他喜欢折腾,而是出于安全考虑。 延安这时候并不平静,天空经常有飞机飞过,轰炸声也常常从空中传来,炸弹有时候就落在不远处,毛的住处也难免成为目标之一。所以他总是搬来搬去,哪个地方安全,哪儿就住着。 但他没什么讲究,没说自己必须住个特别的地方。 生活其实是很简单的,房子没有多豪华,饭菜也没什么特别。辣椒和豆角、洋葱、番茄,都是从院子里摘来的,毛一吃就满足。 湖南人的胃,辣味根本少不了。那种饭菜,简简单单,却能吃出家的味道。 他从不讲究吃什么,只要有菜就能吃得开心。吃饭时,他总是悠哉地夹着菜,偶尔还会停下来,笑笑说:“今天的八宝饭不错,四宝就行,真有意思。”他说话从不故意做作,总是那种自然得让人感觉亲切的风格。 毛的小女儿常常跑到他身边,那时候她才小,穿着花布衣,见到父亲就扑到他怀里。 每次看到她跑过来,毛会笑得眼睛眯起来,伸手把她抱到腿上,亲一下额头。看着她跑来跑去,毛的眼神里总是柔和的,带着些许宠溺。 那时候,家里并没有那么严肃,毛对待自己小女儿的方式,也显得那么温暖。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可见毛对家人的关爱,这也是那些年的延安,带给人最温暖的记忆之一。 有次,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来访,毛和她见面的地方是在苹果树下,那时天快黑了,阳光斜斜照在山上,把一切都染上了金色。 斯特朗走得累,见到毛时,他也没摆什么架子,穿着那身蓝布衣,坐在石台上,笑着让她坐。 那时毛就像个普通人,笑笑说:“你们美国那边的事儿,我可都知道,选举、罢工,报纸上都有。”她有点惊讶,没想到毛这么了解外面的世界。可是他一点也没显得和外界隔绝,倒是让人有点意外。 聊天慢慢地从美国的情况转到世界局势,毛的语言慢条斯理,但条理清晰。 他没有过多的理论分析,只是拿起桌上的茶杯,茶杯、火柴盒、香烟一一放在桌上,指着它们,轻松地讲解起国际关系来。 听起来比任何演讲都来得亲切、简单,就像是在街头和邻居聊几句家常。 毛的幽默感和机智,在这些生活化的比喻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家都忍不住笑。 然后,他突然说,“蒋介石是纸老虎。”一开始没人反应过来,翻译竟然把它翻成了“稻草人”。毛停下来,纠正他说:“不对,纸老虎,看上去吓人,其实一碰就塌。”他说这些话时,看上去很轻松,但话里没有一丝空洞的意味。 毛就是这么说的,不动声色地把一些复杂的东西用最简单、最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一听就明白。他笑着加了一句,“蒋如果能为人民做点事,他就是铁老虎;但他现在要背叛人民,搞内战,那他就是纸老虎,马上就会烂掉。”这句话让人听得有点愣,很多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都说毛说这话时,完全没有丝毫紧张,反而有些轻松自在。 毛的这些话,后来传开了,成了著名的“纸老虎”论。 很多人说,这话简简单单,却道出了一个政治局势的深刻真相。你看,毛从来不需要过于复杂的言辞,他说的每一个比喻、每一句话都很有力量。那时候,他的言辞并不是用来抬高自己的,也不是用来嘲笑别人,而是平静地表达他对世界局势的洞察力。 晚些时候,毛送斯特朗下山,已经接近午夜。 山路泥泞,马灯的光在黑暗中摇晃。毛走在前面,带着她一步步走下山坡。那山路走得很慢,偶尔有石头松动,发出细微的声音。斯特朗坐上车,发动机一响,车子慢慢启动。毛站在山道上,马灯摇曳,身影消失在暗夜里。 他站在那儿,灯光微弱,但他的身影被黑暗慢慢吞噬。 回望山路,车子的车灯逐渐模糊,最终消失在了远方。 毛依然没有动,手里的马灯在黑夜中轻轻摇晃。就这样,他站着,看着一切渐行渐远,最终,连马灯的光点也消失了。 这就是延安,简单、朴素,却也真实,岁月流转中,毛的身影也在这里渐渐被铭刻下来。
毛主席这张照片老照片拍摄于延安时期,我是第一次见到,我相信见过的人肯定也不多吧,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11 21:35:1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