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 年,中国石油专家王德民教授因为长得太帅,好多女生追他,他烦得不行,就提了两个谈恋爱的条件:第一,结婚后,没时间陪女生逛公园;第二,女生不能打扰自己看书。这两个条件把很多女生都吓跑了,但有个叫王日英的姑娘没被吓跑。 在北京石油学院校园内,一位青年因为长大太帅,引来了众多追求者。 然而,他却提出两个石破天惊的恋爱条件。 婚后绝不陪逛公园,且不能打扰他读书研究。 这近乎“不近人情”的要求,瞬间吓退了众多追求者,却唯独留下了一位名叫王日英的姑娘。 1937年,王德民出生在河北唐山一个知识氛围浓厚的家庭。 父亲王世贵是留美归国的医学专家,后任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 母亲文安清则是来自瑞士的知识女性,任教于北京对外贸易学院。 正是跨国婚姻结合,造就了王德民深邃立体的五官,但也让他自幼便尝尽了苦涩。 在那个年代,王德民常被同伴疏离,而他选择用优异的成绩证明自己。 语言的障碍,也曾是他求学路上的一大难关。 幼时中文基础薄弱,小学成绩一度堪忧。 幸得家庭背景支持,他得以进入北京名校汇文中学。 进入中学后,王德民幡然醒悟,高考时更是取得了接近满分的佳绩。 他满怀憧憬地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列为第一、第二志愿,等待录取喜讯。 然而,命运却给了他沉重一击。 尽管分数远超录取线,他却接连被前几志愿拒之门外。 被拒的原因,确是他“混血” 的身份。 最终,他被第五志愿北京石油学院录取。 虽然被前几大高校排除在外,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 刚踏入石油学院,他功课近乎满分,是全校仅有的三名模范学生之一。 自然,他成为了众多女同学倾慕的对象。 然而,王德民没有心思想这些。 彼时外国专家断言中国是“贫油国”,陆相沉积地质构造难以形成大油田。 他立志投身石油事业,为祖国摘掉这顶屈辱的帽子。 面对情书和邀约,他认为这些会分散他钻研学问、报效国家的精力。 1960年,东北大庆发现了特大油田! 毕业在即,学校领导看重他的才华,希望他留校任教,抱上“铁饭碗”。 家中的安排更是为他备好了婚房,规划了前程。 然而,王德民却婉拒了留校的邀请,放弃了优渥生活,选择了条件艰苦、急需人才的大庆油田。 在大庆油田,王德民从最基层的实习员干起。 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拼命三郎的劲头,他很快崭露头角,成为技术骨干。 1963年,26岁的王德民已是油田的技术中坚,但困扰也随之而来。 为了彻底屏蔽干扰,他决定公开提出两个极为“苛刻”的恋爱结婚条件。 第一,婚后不会陪伴妻子逛公园或其他活动。 第二,妻子绝不能打扰他看书学习和研究工作。 这在常人看来,无异于主动斩断情缘。 果然,此言一出众多追求的姑娘被吓退。 然而,采油指挥部有一位名叫王日英的统计员,却选择了留下。 在一次油田组织的联欢会上,她主动邀请王日英共舞。 舞池中,王德民略显笨拙的舞步与王日英落落大方的姿态形成有趣的对比。 短暂的交流中,王日英没有娇嗔,反而流露出对石油事业的理解与支持。 王德民惊讶地发现,这位姑娘似乎不一样,两人志趣相投,感情也悄悄萌芽。 1964年,王德民与王日英在油田食堂举行了一场极其简朴的婚礼。 王德民甚至穿着旧工作服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仪式。 而王日英对此毫无怨言,她深知自己选择的是怎样的人生伴侣,以及他肩上承载着怎样的责任! 婚后,王日英默默践行着婚前那“苛刻”的承诺。 她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为王德民营造了一个安静的后方。 有了稳固的家庭港湾,王德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攻关中。 他针对大庆油田的地质特点,创造性地提出并主持研发了一系列革命性技术. 1961年,推导出符合大庆油田实际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松辽法”。 1970年,成功研制“偏心配水器”,解决了油田分层注水、分层采油的世界性难题,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使大庆油田的采收率远超当时国际平均水平。 1978年,提出并推广“限流法压裂”等机械采油工艺,为大庆油田增加可采储量数亿吨。 1980年代,主导研发“聚合物驱油”三次采油技术。 2006年应用该技术为大庆油田增产原油超亿吨。 这些重大突破,使原油产量奇迹般地连续27年稳产5000万吨以上,将外国专家断言的“贫油国”帽子彻底摘掉,为中国工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能源基础。 1994年,王德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即便在2000年退休后,他依然心系油田,继续为石油科技的发展贡献智慧。 2016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210231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王德民星”,让这位石油赤子的名字闪耀在浩瀚星空,与日月同辉。 那位未被“苛刻条件”吓退的姑娘王日英,用半个多世纪的默默付出与深刻理解,诠释了爱情最深沉的模样! 主要信源:(东北网——...大油田是我的荣幸”——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工业专家王德民)
1959年李敏想将母亲接到北京生活,毛主席无奈拒绝:李讷都18岁了“爸爸,我得
【2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