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一个湖北穷小子高考考了289分,但由于消息闭塞,他就报考了华中师大,

南风意史册 2025-09-12 15:44:44

1977年,一个湖北穷小子高考考了289分,但由于消息闭塞,他就报考了华中师大,没想到的是,华师大的录取分数线才189分,而北大的分数线也只有270分,有人故意调侃他:你后悔当初的选择吗?   “戴老师,您1977年考289分,北大分数线才270分,你咋不冲北大反而报了华师啊?”华中师大的课堂上,学生举着手追问。   68岁的戴建业放下手里的课本,从抽屉里摸出一张泛黄的志愿表,指尖划过“华中师范学院”几个字,笑着摇头:“冲北大?当年我拿着这分数,能报上华师都觉得是烧高香,哪知道北大线比这还低!”   1977年,冬天。当时22岁的戴建业还在湖北麻城的村里下放,白天扛锄头种红薯,晚上就着煤油灯翻哥哥留下的旧课本,那是1966年哥哥下放时带的,《数学》课本卷了边,夹着半张皱巴巴的粮票。   10月的一天,村支书扯着大喇叭喊“恢复高考”,他手里的锄头“当啷”掉在地里,激动得一宿没睡。   那时候消息闭塞,全村就大队部有台收音机,没人知道“分数线”是啥,更没人见过北大的招生简章。戴建业只听老人说:“师范学校包分配,出来能当公办老师,不用再脸朝黄土背朝天。”   这成了他最实在的目标,他从小就喜欢读书,要是能站在讲台上教书,比啥都强。   备考的三个月里,他把土房里的墙贴满了抄的公式,灶台上摆块青石板,烧火时就用炭笔在上面演算式题。   每天天不亮牵着牛上山,牛绳缠在手腕上,手里攥着《语文》背古诗文,牛啃草的功夫,他能背完一篇文章;晚上母亲催他睡觉,他就躲进柴房里学。   村里五个备考的青年凑在老槐树下互相抽查背诵,谁也没提“北大”,在他们眼里,那是报纸上才有的“远地方”。   12月高考那天,戴建业揣着母亲煮的两个咸鸡蛋,走二十里山路到县城考点。   考场是间漏风的小学教室,桌子腿歪歪扭扭,他垫了块砖头才坐稳。考数学时,最后一道几何题卡了半个钟头,突然想起在石板上画的辅助线,抓起铅笔“唰唰”写完,笔芯都断了。   等成绩的一个月里,他天天往公社跑,干部只含糊说“快了”。填报志愿时,村支书蹲在他家门槛上劝:“华中师大是武汉的名牌,离得近,毕业了回县城当老师,多体面!”   戴建业没犹豫,一笔一划填了“华中师范学院”。他连北大在湖北招不招生都不知道,更别说270分的分数线了。   1978年2月,录取通知书寄到村时,母亲把红封皮的通知书贴在堂屋正中间,逢人就炫耀。戴建业背着铺盖坐火车去武汉,邻座同学闲聊时说:“我260多分都敢报华师,早知道北大才270,我就冲了!”   他当时以为是玩笑,直到开学后,系里老教授讲招生往事,说“北大当年在湖北线270分”,他手里的搪瓷缸“哐当”掉在了地上。   那天他在学校桂花园坐了一下午,看着学生们抱书来往,突然想通了:他来师范是为了当老师,华师大的教育学课程全是老教授亲自授课,还带他们去附小实习,教他怎么写教案、讲课文,这些都是真本事。   大学四年,他泡在图书馆里啃古典文学,毕业时直接留校任教。   后来总有人调侃他“错过北大”,戴建业却不恼:“北大好,但我在华师学的本事,能让我把课讲得让学生爱听,这就够了。”他的古典文学课火遍校园,学生说“听戴老师讲课,像听故事一样有意思”。   现在退休的戴建业,还经常把那张旧志愿表拿出来擦一擦。纸页都脆了,可“华中师范学院”那几个字依旧清晰。   他总对学生说:“分数不是终点,选对自己的路,把脚下的路走踏实,比什么都强,我这一辈子,从没后悔过选华师。”   信息来源: 中国网文化|1977年湖北一个穷小子高考289分,报考了华中师大,可当年北大才要270分   文|黑子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306
南风意史册

南风意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